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59章 常风天秀,秀麻了(万字大章) (第3/5页)
br> 碍于皇家脸面,朱厚照没有追究此事。 说句题外话。朱厚照哪里能想得到在他死后,两位舅舅照葫芦画瓢,又从他这个外甥的棺材板钱上狠赚了一笔。 张家兄弟堪称皇帝棺材板杀手。 言归正传,这一回正德帝决定不再包庇两位舅舅。先拿自己的至亲之人开刀,清查长芦盐务。 瞧,朕连自己的舅舅都不放过。你们总不能再包庇自己的门生故旧了吧? 正德帝转头看向刘瑾:“刘瑾,河东盐场的镇监是宫里出去的。你要跟他们打招呼,把吃进去的吐出来。否则朕让他们尸骨无存!” 刘瑾拱手:“遵旨。” 正德帝又看向了三君子:“两淮两浙的士绅大族,跟三位先生关系一向不错。你们要打招呼。让他们配合巡盐钦差。否则休怪国法无情。” “至于福建盐场。谢先生,你跟福建几大海商家族交情颇深。劳烦你给他们去信吧。” 三君子尴尬的都快脚抠四合院了。齐声道:“遵旨。” 正德帝道:“节流方面,常风提出了崇节俭、裁冗食、节冗费。开源方面,常风提出了赃罚归部、陈清提出了清查盐务。” “朕也当以身作则。在节流方面,减光禄寺五成支出。” 光禄寺管着皇帝宴请。正德帝直接将自己宴请的费用减少了一半。 刘健夸赞道:“皇上真乃贤君.” 正德帝却摆了摆手:“刘先生别急着高兴,朕马上就要说让你不高兴的了!” “国库的五百六十万两亏空,乃是京官奢靡无度导致的。别以为法不责众,朕无法追究前后上万名京官。” “拟旨,自今日起,为时三年。在京文官俸禄的四成以宝钞抵折!按官价!” 宝钞,擦屁股纸也! 大明立国,太祖爷受文化局限性影响,觉得宝钞是个好东西。随便印,随便花。印他十万万贯,一生一世花不完。 于是他下旨命户部大量印发宝钞。 这里有个问题。 华夏纸币,始于北宋四川商人印发的交子。但四川商人印交子,是有准备金的,即四川铁钱。交子和准备金的比例大致为一百比二十八。 交子可以随时兑换成四川铁钱。币值自然稳定。 从后世金融学的角度说,准备金就是纸币的信用支撑。 太祖爷却武断的认为。朕是九五之尊,天下共主。朕就是最大的信用。要什么准备金,印就完事儿了! 没有准备金的纸币滥发,自然会导致纸币的疯狂贬值。 洪武元年定制,一贯宝钞兑一两白银,这是官价。 到了正德年间,官价还是一贯宝钞兑一两白银。市价却是一千贯宝钞兑一两白银。 正德帝说用宝钞按官价折抵在京文官俸禄的四成,等于削减了他们四成俸禄。 刘健是文官集团的首领。自然要维护文官利益。 可是现在正德帝占着一个“理”字。他不好提出反对意见,只得心不甘情不愿的拱手:“皇上圣明,臣遵旨。” 李东阳道:“臣也有一个节流之策。” 正德帝道:“哦?李先生讲来。” 李东阳道:“臣与管陕西马政的杨一清时有通信。杨一清曾言,养马需要草场。九边各草场,多被当地巡抚、兵备使等官员占据。” “朝廷在草场养马,要向大大小小的九边官员私下缴纳数额庞大的草场银。” “草场是朝廷的草场。怎么成了九边文官私产?” “臣建议,清厘九边草场,收归朝廷所有。这样一来,国库每年可省去草场银十万之数。” 刘健和谢迁心中不悦:李东阳,咱们心知肚明,草场是九边文官的私房钱。九边是鸟不拉屎的地方,咱们的门生故旧在那里为官,总要有些额外收入当补偿。 你对皇上提出这个建议,不等于拿九边文官开刀嘛? 好啊,看来你有意倒向常风和他身后的八虎势力!太后赐婚,让你女儿跟常风联姻时,我们就起疑!果然你要当叛徒! 拿九边文官开刀,便是你倒向八虎的投名状! 在这一刻,刘健和谢迁对李东阳生出了戒心。 其实是刘、谢想多了。李东阳提出这个建议,是一心为朝廷着想。根本没考虑其他。 正德帝对李东阳的建议欣然应允。他道:“朕看,天下无难事,只要肯用心。国库五百多万两的亏空,看上去是个天大的数字,无法补足。” “然而朕跟诸卿一番深谈,各抒己见,这不就找出补亏空的办法了嘛?” 陈清附和:“禀皇上,臣粗略估算了下。若今日所议开源节流诸策落到实处,大约五到八年便能补足国库挪支的亏空。” 史书载:武宗登基之初,总督仓场户部侍郎陈清、兵科给事中徐忱上疏指出仓储空虚可虑。曰:京库银两,岁入一百四十九万两有奇,岁用百万两。然太仓之积,少者过半。近年所入,以积欠蠲除,亏于原额,而所出乃过于常数。今海内虚耗,以有限之财供无穷之贵,若不痛惩侈靡,务为减省,岂能转啬为丰,以济一时之急! 武宗与众官集议,因条具经制八事:崇节俭,裁冗食、节冗费、赃罚解部,处置盐法,减光禄寺所用,钱钞折银,清厘草场。 至于史书上为何没提及联名上书的常风,就要容后瞎编啊,容后详说了。 这场正德帝登基之初的财政风波,让三位辅政颜面扫地。 巨额亏空是他们在任内阁期间产生的。是他们的门生故旧们、心腹死党们挪支的。他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他们整日教训弘治、正德两位皇帝要节俭。到头来,最不节俭的竟是他们手下的文官集团。 先皇孝宗因修庙宇、道观,饱受他们诟病。可是孝宗花的那点帑银,跟文官集团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当天夜里,常府。 常风跟儿子常破奴在书房中对坐喝茶。 常风问:“知道皇上为何任用你为巡盐副钦差嘛?” 常破奴思索片刻,条理清晰的回答:“其一,我是皇上幼年时的伴读郎。皇上对我信任有加。” “其二,巡盐会得罪一大批人。旁人做副钦差,事后一定会被几派权贵联手打压报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