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59章 常风天秀,秀麻了(万字大章) (第2/5页)
正德帝用手弹了下铜罄:“国库亏空六成,乃内阁之过!三位先生就不要舌灿莲花的辩驳了!” 刘、李、谢跪倒,齐声道:“臣有过。” 这一回,三位教师爷的脸算是丢到姥姥家了。这老三位以前整天劝谏先皇节俭。如今整天劝谏正德帝节俭。 可是,他们手下那帮文官,却拿着国帑大摆排场,奢靡无度。 这事被举发,他们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 正德帝道:“国库亏空至此,现在要想出一个补亏空的办法来。” 正德帝望向了常风:“常卿,先皇在位时常说,你有理政之才。若你有个两榜功名,先皇定会让你担任部院大臣。” “你说说,亏空怎么补?” 在新皇帝面前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到了!常风不假思索的说:“补亏空,无非开源节流两项。” 正德帝道:“与朕所见相同。说具体的办法。” 常风答:“节流方面,皇上应下旨,命在京衙门崇节俭,裁冗食,节冗费。自今日起,在京衙门一切日常办事开销,如笔墨纸砚、衙门修缮等等支出,应每年作出预算。由户部审核。” “预算过高,户部可驳回。支出高于预算,户部不再追拨银两,由官员自掏腰包。” “应酬交际方面,若官员自己掏银子,朝廷允许。若用官银,则按贪污论处。” “另外,吏部将官员是否节俭,列入京察考评的标准之内。” “奢靡无度的官员,不但不能升,更要降职、解职。” 正德帝道:“好!妙策!开源方面呢?” 常风道:“开源方面,臣认为该赃罚解部。各衙没收的赃款、赃物,一向被各衙当作自家贴补。并不上交户部。” “大明两京十三省,每年赃罚是个巨额数字。谢阁老刚才说各衙没有私库。其实赃罚这一注大钱,就等于各衙私库。” “如果这一注大钱,能够上交户部国库,则国库就多了一个大进项。” 刘健提出异议:“其实宪宗爷、孝宗爷都想过赃罚解部。只是阻力很大,各地官衙都阳奉阴违,难以实行。常风的建议是纸上谈兵。” 常风道:“难以实行是因为两位先皇仁慈敦厚,没有跟下面的文官认真计较。我们锦衣卫可派出一个千户所的袍泽,分赴各省、各府。专门盯着赃罚解部之事。” “哪个衙门敢阳奉阴违,私下截留赃罚,锦衣卫就摘哪个衙门正堂官的官帽!” 常风的建议让正德帝对这位干姨父刮目相看:看来朕的姨父绝不只是个玩弄旁门左道、一身血腥气的屠夫。他有治国的真才能!比朝廷中的腐儒们高明的多。 正德帝道:“就按常卿所说,脏罚解部!” 在解决国库亏空的讨论中,常风开了一个好头。 陈清也不甘示弱:“禀皇上,关于开源,臣有个建议,清查盐务。” “大明盐场,无非长芦、山东、两淮、两浙、河东、福建五处。” “长芦盐场这些年被皇亲国戚暗中侵夺颇多。皇亲国戚大发横财,致使朝廷盐税损失巨万。” “山东盐场被曲阜衍圣公孔家一脉染指;两淮两浙二盐场,则被江南士绅大族染指;河东盐场被当地镇守太监、监管太监染指;福建盐场被几大海商豪族染指。” “朝廷盐税,恐有三四成被这些人暗中瓜分。倘若能清查盐务以正盐法。则国库每年都将多出巨额收入。” 好家伙。老陈这是开地图炮了! 他的这个建议,宛如一门洪武铁炮发射出的巨型炮弹。把皇亲国戚、衍圣公、江南士绅、地方镇监、海商豪族全给轰了。 朝廷里的诸方权贵,几乎让老陈得罪了个便。 陈清有一个朴素的理念:若能造福黎民众生,舍身取义、碧血如泉又如何?得罪人算个屁。 常风心中赞叹:陈清不畏权贵,直言敢谏,真大义也! 陈清说完,谢迁面色一变:“万万不可!” 正德帝问:“有何不可?” 谢迁道:“兹事体大。盐务弊病牵扯甚广。皇上初登大宝,朝廷需要的是稳定。应以大局为重。” 正德帝望向了常风。 常风心领神会,替正德帝跟谢迁争辩:“大局的确重要。可是,清理盐务正是为了朝廷大局。” “盐务是朝廷财政的支柱之一。如果瞻前顾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那些高官、权贵、豪族侵蚀财政支柱”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谢阁老府上大厅的一根柱子被蛀虫蛀食了。你会放任不管嘛?就不怕哪天柱子被蛀空,房倒屋塌?” 说完这话,常风突然感觉自己的脸有些发烫.这些年来,他经手的许多差事,都碍于“大局为重”四个字,最终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谢迁语塞。 正德帝一拍铜罄:“朕意已决!派出钦差,清查天下盐务。命锦衣卫指挥左同知王妙心为巡盐正钦差,翰林院编修常破奴为巡盐副钦差,巡查五大盐场。” 常风一愣。皇上让破奴做巡盐副钦差? 常风心知肚明,这对于他儿子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今年的新科进士破格担当如此重任。差事若办的好,回京便能高升。 另一方面得罪人是肯定的。而且得罪的都是大明的顶级权贵。 正德帝又道:“朕知道,长芦盐场那边的盐利,被朕的两位舅舅侵夺了不少。” “朕会支会他们老老实实吐出来。若他们视财如命,不肯还利于朝廷。那好,他们的侯、伯爵位就别要了!朕会下旨褫夺!” 正德帝早就看不惯张鹤龄、张延龄两位舅舅了。 这两位仁兄堪称外戚界的道德地花板,干的事儿实在让人不齿。 什么侵占民田,与民争利,贩卖私盐,纵奴为祸这些事暂且不说。 就连弘治帝的棺材板钱,他俩都敢贪墨! 弘治帝病重之时,照例由礼部准备寿材。这哥俩求了张皇后,把这项差事从礼部手里抢了过来。 成本八千两的金丝楠木大棺,他们愣是虚报成了两万八千两。 时为储君的朱厚照不是聋子、瞎子、傻子。这件事他有所耳闻。 当他得知两位舅舅连父皇棺材板钱都敢伸手.那真是曹丕他老丈人不说话,甄姬爸无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