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85章 王越南下,星夜破城!银行的诞生  (第5/6页)
 郭守敬也入庙了,他徐差在何处?    他和李贤交谈一会,便觉得疲累,便去睡了。    李贤看着徐的背影,幽幽一叹,那个擅长争权夺利的徐,又活了!    而在义州。    八月的天气愈发闷热,王越决定整兵南进。    原因有三,其一,朝鲜安州以北百姓基本被移走了,剩下的多是死硬派,没必要管他们。    其二,他手中的鞑靼兵,已经懂了旗语,能说简单汉话了,关键鞑靼兵出手阔绰,已经没钱花了,他们数次请命打仗,王越快要压不住了。    其三,毛忠传来信报,建州三卫,老巢被犁平了,没有人了。    毛忠会从西面进军朝鲜。    所以到了王越出击的时候。    王越从辽宁,运来三个月粮草。    并从义州出发,快速穿插,进入定州。    定州百姓对明军路过,不闻不问。    不止朝鲜百姓不管,连在定州城内作乐的女真兵,也当做没看见。    王越有些无语。    女真兵知道骑兵不能攻城,所以关闭城门,继续作乐。    女真是渔猎民族,不是骑射民族。    所以女真兵,不是天生骑兵!    他们是步军!    王越穿插过定州、秦川,驻扎在安州。    安州距离平壤颇近,距离义州也不远,但中间隔着几座城池,王越属于孤军深入,没有后路。    安州也是如此,女真关闭城池,对城外的明军,不闻不问。    女真兵把朝鲜人驱逐出城,他们占据城池,并缓慢吸收朝人并入女真。    被吸收的朝人,全都剃发易服,把头发剃秃,扎个狗尾巴。    驻扎在安州的是凡察。    凡察是猛哥帖木儿的儿子。    猛哥帖木儿还有一个名字,叫爱新觉罗孟特穆,被尊称为清肇祖。    而李满住,则是凡察的岳父。    凡察是个有野心的人,他不满足于当李满住的走狗,他偷偷扩张势力,但因为他手上的女真人只有几千人,所以缓慢吸收朝人并入女真。    如今,他手里兵力达到七千人。    偶尔劫掠附近城池,打造军械,野心喷发。    所以,王越抵达安州,他关闭城门,并在城墙上观察王越的一举一动,担心王越停在安州不走。    他派出使臣,拿出自己明朝皇帝钦封的指挥佥事的官方身份,并献上金银财宝,贿赂王越。    王越觉得这个凡察有意思。    正统七年,凡察就和董山因为争印,闹得不可开交,后来朝廷从建州左卫中,拆分出右卫。董山掌左卫,凡察掌右卫。    可董山和凡察,都是反骨仔。    凡察暗戳戳的扩充实力,招募朝鲜勇士。    董山做得更狠,他在朝鲜西部,肆无忌惮,逼着百姓剃发易服,并强征勇士并入女真,手上兵力已经多达万人。    王越收下财货,并写了一封信给凡察。    告诉他们,他只是为朝廷办事,朝廷想救助朝鲜之民,并诛杀匪首李满住,并无剿灭女真之意。    双方达成默契。    王越在城外,建立收容所,把朝鲜百姓往北运。    城内则继续扩充实力,双方心照不宣。    鞑靼降将郑古塔走进军帐:“总兵大人,军中十分不满,不满您不打仗,却管什么百姓。”    鞑靼人说话直来直去。    郑古塔授封乐安伯,汉话已经说得十分流利了,他已经以明人自居了。    此次中枢特意调他来,掌控鞑靼军。    王越不以为忤,笑道:“乐安伯可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啊?”郑古塔不太懂成语,也看不懂那么深奥的古籍。    “咱们挥师南进,却一城没打。”    “后面全是钉子,没有后路。”    “咱们战胜时,尚且尚且能保住后路,一旦战败呢?”    王越认真道:“想攻打安州,必须拔除定州、秦川、盐州、龟城四颗钉子,才能继续南进。”    那您怎么没有一座一座城池打呀?    为什么这么着急,跑到安州来啊?    郑古塔一愣:“您的意思是,咱们佯装收容百姓,实际上让我们的人扮成百姓,去偷这四城。”    王越笑了起来。    这只是他计划的一部分。    他还要借机夺下平壤,不然他一个一个城池打不好吗?为什么非要横插到了安州?    这就是他大肆穿插,放弃后路,进入安州的原因。    安州距离平壤很近,往平壤的路上,没有硬仗可打,唯一难打的就是安州城。    而安州城的凡察,明显没有帮助李满住的意思。    他已经写信测试过了。    凡察想自立,并不打算帮助他岳父李满住脱身。    “您说,让俺老郑怎么打?”郑古塔早就想立功了。    他一个番将,想在大明站稳脚跟并不容易,得靠着本事,一仗一仗地打,让皇帝重用他才行。    “偷袭平壤!”    王越语不惊人死不休。    他压根就没打算在朝鲜慢慢磨,而是打快,先把李满住给打崩了,再收拾凡察和董山两部。    至于女真祸乱朝鲜,跟大明有什么关系?    甚至!    他要让女真兵狠狠地祸乱朝鲜,让朝鲜百姓知道女真的坏,才能知道大明的好呀!    才会愿意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