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王越南下,星夜破城!银行的诞生  (第4/6页)
    大碗凉茶,滋味不咋地,但管饱。    “老先生,您说要种植水稻,可据老朽所知,这水稻在辽宁并不高产呀,您还不如多种小麦、粟米呢。”    老汉见李贤一身文人官袍,便笑道:“这作物呀,分人种。”    “有的人细心照料,打粮就多。”    “您要是不上心,多好的土地都种不出好粮食来。”    听这口气,这老农很有自信。    “我们家人口多,都是有把子力气的男丁,尤其是这些男娃子,有使不完的力气。”    看得出来,这老农有独家秘方。    辽南确实能种水稻,辽北就难了,因为水稻不耐寒。    “如今圣天子在朝,日子好过哩。”    老汉把杯中的茶一饮而尽:“我家几个小子,今年都在四平做活,赚了不少钱哩。”    “还是我好说歹说,把他们说回家里,帮着老汉开垦荒地。”    李贤看向一个青年,问他:“在四平做活,饷钱可曾克扣?”    “回老先生,饷钱是圣天子赐下来的,哪个官吏敢克扣呀!”    一个青年胆怯,另一个帮他说的:“我们刚去做活的时候,就有宫中的公公告诉我们,一天赚多少钱,若一天没收到,就让我们去布政司申冤,那些管事的一个个脸都绿了呢。”    他说得手舞足蹈。    中枢严厉下令,克扣工钱者诛九族,上级包庇不查,本人诛杀,全家流放。    每一地开工,都有太监宣扬,这是圣天子赐的工钱,让百姓感激圣天子。    因为中枢把责任追责到每一个督抚头上,所以李贤也是要月月详查的,一旦发现,立刻处理。    对此,李贤还是有信心的。    当然了,那些管事的想贪污,地方多的是,比如材料损耗、材料用度、利用工人干私活等等。    相反,工钱是贪墨项目最低,犯罪成本最高的一项。    中枢对其他的,睁一眼闭一眼,唯独对工钱一项,严加重视。    务必保证,每一个铜板,发到百姓头上。    “今年我们的钱,发的都是票,我们去银行支取钱财就行,刚刚我也取出自己了的钱。”    那青年掏出银子显摆。    老汉一巴掌拍在他脑门上:“财不露富,这点道理都不懂吗?”    李贤轻笑:“老先生,你家分到了什么农具呀?”    “一个锄头。”    中枢用废铁打造大批农具,发到民间。    但因为近两年发的太急,兵仗局缺铁,只能几家共用一套农具。    “圣天子可真是明君呀!”    老农呲着黄牙说:“今年发了锄头,听说明年还会发,过几年我家就能有一整套农具了。”    “不止发放农具,辽宁十年免税,今年可曾有公人去你家里索税?”李贤问。    “年中的时候倒是有,但听说了李督抚杀了好多个粮长,才止住了这个风头。”    “我家没交,可省下了好些粮食呢。”    “圣天子的圣旨我们都看到哩。”    “圣天子是为我们百姓做主的明君!”    去年,辽宁被鞑靼兵蹂躏,百姓死者不计其数。    今年年初,中枢下旨,辽宁十年免税,并每家发放农具。    并救助战争后的遗孤,全部运去京师,内帑拨款来管。    李贤微微颔首。    他对下面的行政态度还算满意。    又聊了一会,他派人将老农一家送回家中。    他返回府邸。    “只要击垮兀良哈、女真,辽宁距离大治就不远了。”    这一切都是李贤之功。    辽宁之地,多沼泽、森林,所以他要平整土地,砍伐森林,修缮道路。    还要开垦荒地,把荒地变成良田。    需要大量的时间。    天色将晚,一身疲惫的徐进了府邸。    徐借住在李贤家中。    以前,两个人曾秉烛夜谈谈论诗篇、政局。    如今若再同榻而睡,反而觉得别扭。    一切都变了呀。    “玄玉,玉米能不能在辽河套上种植呀?”    徐当了太监,反而心静了。    皇帝命他培育玉米三宝,他则勤勤恳恳,如今玉米试验田,多达一百亩地。    “肯定能呀,亩产多少没法保证。”    佣人送来茶水,伺候徐洗漱,然后徐坐在椅子上,侍女扇扇子,他则喝着茶水,和李贤说:“现在缺的就是种子。”    “今年的全部果实,当做种子,可否够种满辽南?”    “不够!”    徐招呼侍女给他松松筋骨:“陛下派遣使团去暹罗,希望能从暹罗买回来更多种子吧。”    皇帝在沈阳,建造了大明第一家农学宫,徐担任祭酒,并派来几个新科进士,在学宫里学习。    徐不止要自己栽培,还要给人讲课。    以前当大臣的时候,他做梦都想传道受业解惑,当人师,结果苦于没有机会。    结果变成了太监,反而得到了皇帝重用。    连他儿子徐世良,都被皇帝纳入军机处,担任要职,如今被外放到治水司里担任官员。    唯一让徐心理平衡的是,皇帝把郑和送入武庙,等于说他徐,也有机会入文武庙。
    只要他培植、推广玉米三宝有功,其功足够入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