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灵召唤:只有我知道的历史_第一百四十七章 为帝王师,铸万世之道!(求订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四十七章 为帝王师,铸万世之道!(求订阅!) (第3/5页)

皮疙瘩都起来了,再也不能安稳站在上面,连忙走了下来。

    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逐渐会出现尾大不掉的局面,几乎顺理成章。

    苏澈此刻说这些,和安史之乱没关系。

    安史之乱的本质并不是节度使制度的原因。

    也不是“非我族群,其心必异”。

    唐玄宗任用天下贤才,这本身并没有问题。

    问题在于。

    安禄山获得无数军功,可却无法回到朝廷,无法获得进一步的封赏。

    李隆基在位后期,由于怠慢朝政、宠信李林甫、杨国忠等人。

    这导致李隆基不得不加藩镇管理权限来安抚安禄山。

    但问题是,这无异于火上浇油,安禄山本没有准备好造反呢,李隆基直接给了他这个机会,给了他这个权利。

    加上李林甫的去世,导致对节度使的限制更减少了一分。

    杨国忠还把控了上升的渠道,和安禄山的关系越发紧张。

    安禄山明白,他这个三镇节度使将会难以善终,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殊死一搏,直接撕破了大唐山河。

    不过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一点,节度使制度很难长久。

    此刻李隆基走了下来。

    他踱步说着:“如果节度使之制会让地方做大,那就用优厚待遇,解除节度使的大权,将各地军队的精锐抽调到中央,和禁军实行内外轮换,使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再由朝廷派遣的文官分而治之,你看如何?”

    苏澈听着这话,顿时愕然,他摇头说道:“如此一来,虽无地方之忧,可强干弱枝,面对外敌,注定会无力防守,久而久之,国力衰弱,必有亡国之危。”

    李隆基这套方法,正是宋朝解决节度使制度的办法。

    宋朝以文抑武,用岁币来换平安,终究会养虎为患。

    这让宋朝获了个弱宋的名号。

    实际上,这是宋朝吸取了五代十国的教训,所采取的行动。

    此刻李隆基能瞬间想到这种办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个人才了。

    这么做会虽然阻止了地方做大,但同样会让军队战斗力变得越来越差,使得兵弱国穷。

    李隆基此刻听着这话,仔细一想,的确是这个道理。

    他看向苏澈,开口问着:“那你可有解决之法?”

    苏澈认真说道:“治标不治本,治之何用?必须先从土地兼并下手,从问题的源头解决,先减少世家大族的土地兼并,让均田制得以继续实施,让府兵制度重新建立。”

    “只要府兵制度成功维持,那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可土地兼并之事,乃是千古难题,这如何解?”李隆基继续问着。

    “在我看来,土地兼并,有两种解决办法。”苏澈思索片刻,认真说道。

    “两种?”李隆基瞪大了眼。

    随后他招了招手,宦官立刻搬来椅子,李隆基和苏澈直接开始坐而论道。

    李隆基好奇问着:“你且说说。”

    “第一种方法很简单,也很容易做到,那就是给陛下您修建皇陵。”苏澈开口说道。

    “修建皇陵?”第一时间,李隆基还没反应过来,但很快,他明白了什么,连忙问着:“你是说陵邑制?”

    “对。”苏澈点了点头,缓缓说着:“刘邦建立起这种制度后,汉惠帝、汉景帝、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纷纷效仿。”

    “将进行土地兼并的世家豪族,进行强行迁徙,让他们伺奉皇陵,并在陵园附近修建陵县邑,供迁徒者居住。”

    “只要世家大族,地主豪强们离开了原来的地方,那他们对于土地兼并的影响,自然会从瞬间减轻。”

    “虽然这种办法并非一劳永逸,但至少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用担心土地兼并的问题。”

    李隆基皱着眉头,也咬了一口果子,随后忧心忡忡的问:“可如果那世家大族不愿意呢?”

    “不愿意,杀了就是。”苏澈淡淡说着。

    “杀了?”李隆基思索片刻,说着:“这会引起大乱子。”

    “这个世界上,从没有完美无缺,一劳永逸的政策,每个政策都有它的好处,以及它的坏处!”苏澈不以为然的说着:“敢违抗朝廷之政策,自然是直接杀了,他们的家产,刚好可以用来赏赐给那些不愿意迁徙的家族,算是补偿给他们的路费。”

    李隆基听着这话,沉思许久,随后摇了摇头,再次问道:“那第二种办法呢?”

    苏澈回道:“第二种办法,就是将土地兼并这种对内发展,转为对外发展。”

    李隆基一愣:“对外发展?”

    苏澈道:“我那国富论里写过,这天下的财富有一定的限额,要么对内获取,土地兼并,要么对外发展,掠夺外面的财富。”

    李隆基问:“海外蛮夷之地,真的有那么多的财富?”

    苏澈笑道:“那不然那些番邦蛮夷,真就为了你那些赏赐,不远万里而来?”

    李隆基哑口无言。

    苏澈继续说:“与其让那些世家大族在国内祸害自家百姓,还不如让他们出海去祸害其他国家。”

    李隆基无奈的说:“海外蛮夷之地,尚未开化,瘴气丛生,他们恐怕不愿意啊。”

    苏澈淡淡一笑,说着:“这就需要朝廷做出表率,由朝廷带头。”

    “造船,水手,水军,需要很多很多的钱。”

    “这个钱,朝廷带头来出,让那些世家大族,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人。”

    “这些人一开始或许不太情愿,但只要你出面,肯定会有人往里面投钱。”

    “然而只要满载而归,分到他们利润时,他们就会惊喜的发现,原来这里面竟是大有可为。”

    “自此之后,就不需要任何劝说,以朝廷为核心,不断进行海外贸易。”

    “随着本钱越滚越大,我们大唐的瓷器,丝绸等珍贵物品,可以在海外换回无数钱财。”

    “再用那些钱财购买他国的黄金、白银、铜器、珍珠、鹿茸、香料等等无数国内少有珍奇之物,甚至还能买到昆仑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