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灵召唤:只有我知道的历史_第一百四十七章 为帝王师,铸万世之道!(求订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四十七章 为帝王师,铸万世之道!(求订阅!) (第2/5页)



    玄宗皇帝直接被震惊了,他根本不认为会有多少问题,这李太白最多说一些细枝末节,无关痛痒的问题,都是朝会之上老生常态,难以解决的弊制。

    然而苏澈却准备大谈特谈,要说很长时间,居然还要灵食和水!

    罢了罢了……

    这等狂妄放浪之人,且忍他一忍,就看他能说出什么话来!

    越是位高权重之人,越是有容人之能。

    因为他们的气场惊人,往往只是一个眼神,就能把普通人吓个不轻,所以敢在他们面前放肆的人,一般都是肚子里有货,没有货根本站不住脚。

    所以,即便苏澈如此放肆,李隆基依旧还是忍耐了下来,他笑了笑,挥了挥手。

    不多时,宦官搬来了一张桌子,上面赫然是各色灵食灵果,有一些甚至是来自海外的珍品,才端过来,香气扑鼻,让人食指大动。

    苏澈随手拿起一颗灵果,这是一颗黑紫色的圆果。

    见苏澈拿起这颗果子,李隆基立刻露出感兴趣的神色,这是海外之果,一般人还真不会吃,然而让他意外的是,苏澈轻车熟路的拨开果实,吃下了里面白色的果rou。

    虽然有些意外,但李隆基也没有多想,这李太白毕竟是西域富商之子,有些见识也很正常。

    他拖着下巴,幽幽的看着苏澈。

    被这样的目光注视着,苏澈也不好再继续下去,他用一旁的锦布擦了擦手,便开口了起来。

    “祸事之一,土地兼并,世家大族不断兼并土地……”

    这话还未说完,李隆基便打断了他话:“朕继位以来,励精理道,铲革讹弊,打击世家大族,坚定均田制的执行,使耕者有其田,又何来土地兼并一说?”

    均田制是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

    它规定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

    均田制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

    虽然地主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但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地主阶级世家大族的利益。

    均田制的出现,这让农民摆脱豪强大族控制,转变为国家编户,使政府控制自耕小农阶层人数大大增多,保证赋役来源,增强了中央集权。

    此外,在均田制的基础上,还创建了府兵制,所谓府兵制,就是兵农合一,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

    如此一来,大大减轻了朝廷在军队上投入的压力。

    这一套制度,环环相扣,可谓相当完善,如果能一直坚持的话,未尝不是不错的政策。

    可惜的是,政策哪怕再好,也要看执行的人如何。

    如果不能被顺利执行,或者有人阻挠的话,那政策就会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进行。

    此刻苏澈听着这话,并没有慌张,他抬头说着:“陛下,那是以前了,以前如何,现在又是如何?难道朝廷上下,无一人谏言吗?”

    这话一出,李隆基顿时哑口无言,他忽然想到了什么。

    就在前几年,宰相张说就以宿卫之数不给,建议召募强壮。

    次年,募取京兆、蒲、同、歧、华等州府兵及白丁为长从宿卫。

    这些事情,李隆基原本并未仔细考虑。

    此刻一愣,顿时回过味来。

    为什么宿卫之数会不够?

    土地兼并,均田制被破坏,使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那与之息息相关的府兵制也会遭到破坏。

    这让李隆基背后一凉,他眯着眼睛,眼神中尽是杀意。

    高高在上的李隆基,享受着自己开创的盛世,听着那些士人们的奉承吹捧,根本没想到盛世之下,下层建筑却逐渐腐败,渐渐土崩瓦解。

    没有犹豫,李隆基立刻召来了自己的心腹,私语几句,让他们立刻展开调查。

    苏澈又吃了一口水果,继续说着:

    “陛下,唐承前代遗风,对于卫士比较尊重,可到武后时,番上卫士往往被贵族官僚借为私家役使,导致天下人皆以充当府兵为耻辱。”

    “高宗以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陛下继位初期,府兵逃散的情况日渐增多,以致番上卫士缺员,征防更难调发。所以陛下打击豪强,严惩土地兼并的世家大族,同时铲革讹弊,使得吏治清明,从而有所缓解。”

    “可已经被破坏的府兵制和均田制,再想修复,这哪里是一朝一夕之功?”

    “只要不盯着看,那就又会回到原来的样子。”

    听着苏澈这话,李隆基有些无法淡定了。

    苏澈却继续说着:“陛下,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当均田制度和府兵制度被破坏之后,就不得不采用募兵制,可朝廷无法承担高额的费用,只能将权利下移。”

    “只要府兵制被破坏,那就不得不在边关展开大规模的屯田,就地保障供给,或者允许边镇开展商贸活动,维持军队开支。”

    “这样一来,财政大权迟早会被节度使所左右,边镇最终会成为驻军、屯田、商贸、手工业为一体的重镇。”

    “当军事、财政、行政等诸多要职,全在节度使一人手中,这就是一方霸主,朝廷政权,也会逐渐名存实亡。”

    “如此一来,外强中干,由盛转衰,是必然趋势……”

    李隆基此刻瞪大了双眼,错愕的直接站起身,他惊愕说着:“何以至此?”

    苏澈抬头看着皇帝,说道:“陛下,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受田的百姓不缴纳赋税,不服地方徭役,专门负责当兵。他们编入额外的军籍,称为府兵。”

    “理论上来说,府兵制既可以免除广大百姓常征服役之苦,又可以极大减轻官府的军费,还可以防止野心勃勃的将领拥兵自重,堪称理想的兵制。”

    “可这世界上,风险与收益永远都是并存的,在享受到如此完美的制度之后,一旦这个制度崩坏,那后果必然不堪设想!”

    这一番理论,是纯粹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苏澈站在历史的长河边,从上而下的俯瞰整个唐朝,自然轻而易举找到其中问题所在。

    土地兼并破坏均田制,均田制破坏导致府兵制行不通,府兵制的消亡逐渐让地方节度使拥有了大权,只要大权在手,谁也不会屈居人下,很直接的就威胁到朝廷。

    这让李隆基背脊发凉,鸡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