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灵召唤:只有我知道的历史_第一百四十五章 文章泣鬼神,天地人皆惊!所谓盛世!!(求订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四十五章 文章泣鬼神,天地人皆惊!所谓盛世!!(求订阅!) (第4/6页)

很多人饿的瘦骨嶙峋,奄奄一息,既然吃饭都不用钱的话,为什么他们不过来吃饭呢?为什么饿到了那个地步呢?”

    这话一出,老板顿时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支支吾吾,半晌也回不上来。

    是啊,为什么呢?

    这天下岂会有人开店不要客人钱的?

    他们不是不能要。

    而是不敢要。

    敢要,你就等着被官府各种刁难吧,等待着你的,将会是无尽的麻烦。

    隋朝这宁与友邦,不予家奴的行为,似乎成为了一个所谓的盛世标志。

    诸蕃使者前来洛阳时,隋炀帝盛陈百戏,所费巨万。

    使者们请求入市贸易,于是炀帝又将东都的市场整饬一新,就连菜贩子都要在店铺里铺上地毯。

    明明自己的百姓都要吃不起饭了,生活都成一个问题,却要花费这么多钱,热情款待那些外邦之人。

    这是所谓“天朝上国”的礼仪吗?

    那问题来了。

    到底是被服务的一方、被重金赏赐的一方地位更高的,还是大出血赏赐别人,花费无数金钱的人地位更高呢?

    这是不是本末倒置了呢?

    大家很奇怪啊,竟然都认为——

    各种赏赐,花费无数金钱,招待外邦使者,这才是上国礼仪!

    那为什么这样的行为,不能用在自己人的身上呢?

    这不就是宁与友邦,不予家奴?

    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

    难道说…

    外邦人更高级一些?

    这自然不是。

    我们一直称呼他们为蛮夷。

    可既然如此。

    他们为什么要受到几乎没有限制的优待呢?

    反而我们自己国家的民众,要牺牲自己,成全他人?

    这是什么道理呢?

    ……

    这一篇文章里。

    苏澈并没有直接抨击唐朝的所作所为,稍微给这篇文章盖上了一层遮羞布。

    他喷的是隋朝。

    和唐朝没关系啊。

    别代入。

    千万别代入啊……

    但。

    这样的情况,此刻就发生在唐朝。

    发生在唐朝那所谓的“盛世”之中!

    这个时期。

    首都长安、东都洛阳都是‘国际化’大都市,城中不仅有大量外国使节,还有各国留学生,以及大量做生意的胡商,长安一百八十万的人口中,有十多万的外国人。

    原本的历史上。

    李白多年后寻访武则天明堂,写下《明堂赋》,赋的最后是一首描写武则天在洛阳宫明堂,接见万国来使盛况的诗:

    四门启兮万国来,考休征兮进贤才。

    俨若皇居而作固,穷千祀兮悠哉!

    诗中李白想象当年明堂开启四门,迎接各国使节的盛况,并希望现在的朝廷任用贤才,让盛世一直持续下去。

    但此刻。

    苏澈可不会惯着这样的行为,直接就开喷!

    他在这篇文章里疯狂开火——

    “为什么皇帝和官员,对于外人总是格外的包容、优待,对自己的百姓,却十分严苛和吝啬?”

    “为什么不将自己的百姓当做百姓来对待,那这样的盛世,到底是谁的盛世?”

    “《荀子·哀公》说: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

    “所谓的万国来朝之盛世,到底还是诸侯王公们的盛世,还是那些外国人的盛世?”

    “百姓即便吃不饱饭,也能被称之为盛世吗?”

    “这样的盛世,到底繁华在哪里了?”

    “中华古代一些信奉内圣外王之道,然而很多人所作所为,却是内王外圣之道!”

    “内圣外王,弄成了内王外圣,这无异于倒行逆施,离死不远!”

    “不将百姓当做自己的百姓,这就是隋朝灭亡的原因啊!”

    这一篇文章,洋洋洒洒的写完,足足有五千多字,有理有据的论证了为什么会有“宁与友邦,不予家奴”这一情况出现。

    说白了,就是隋朝的统治者,不将自己的百姓当做百姓来对待,这是统治者已经完全和自己的子民脱离的情况,久而久之,这就是灭亡之征兆!

    随着苏澈将这一篇文章写完。

    写罢最后一个字的瞬间,这文章的文气冲天而起,引起风云变幻,屋外突然惊雷,一时间,雷声连绵不断,随后大雨磅礴而至。

    天地变色,鬼神皆惊。

    文章之气,恐怖如斯。

    苏澈听着雷声,雨声,不由得愣了一下,随后放声大笑:“哈哈哈!”

    他又喝了一口酒,大声笑道:“快哉快哉!好酒,好文,真是快哉!”

    这个时期,被称之为开元盛世!

    然而。

    这所谓的盛世,玄宗的文治武功,根本就是一些文人描写的虚拟景象。

    皇帝骄奢yin逸,世家大族把控上升渠道,万国来朝优待外邦之人。

    国内的百姓生活却十分贫穷。

    土地兼并之风愈演愈烈,手段之恶劣,数量之惊人,有登峰造极之势。

    《新唐书·芦从原传》记载,芦从原“占良田数百顷”,唐玄宗不以为怪,反誉他为“多田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