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南阳隆中一茅庐,草堂里论道天下!(求订阅!) (第5/6页)
在前期还是有保证金的,严格执行银本位制度,而朱元璋印宝钞从来就没考虑过保证金的问题。
洪武二十九年三月,朱元璋发动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北伐——第十三次北伐。 燕王朱棣率军在大宁两次大败北元军队得胜还朝,朱元璋一开心就赏赐了朱棣一张面值一百万两的宝钞。 朱元璋不仅拿宝钞当真钱花,就连给朝廷大臣们的工资,都是直接发的宝钞。 不得不说,这宝钞,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明朝初期的财务问题。 一直到朱允炆时期,他的军费都来自于疯狂印刷宝钞。 可到了朱棣时期,随着不断印刷宝钞,货币严重超发之后,宝钞越来越不值钱了,几乎和废纸没有多少区别,这让热爱战争,想要建立功勋的远征大将军朱棣十分之苦恼。 为什么这宝钞,他老爹,他侄子,都能疯狂印刷,用来充当军费,反而到了他这里,却不行了呢? 纸钞的问题,和蜀汉这直百五铢钱,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话,蜀汉后期的财政情况,恐怕会出现一个大问题! 正所谓超发一时爽,一直超发火葬场,时间长了,经济糜烂,底层民众那可就民不聊生了。 为了针对这种情况,诸葛亮将这份泡沫风险,转移到了吴国和魏国,只要让他们也用蜀国的钱,把蜀五铢变成“国际通用货币”,那这财务泡沫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大放水的泡沫,可能会造成的货币贬值,让大家一起来承担,虽然蜀国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会相对小很多。 如此一来,蜀国也能一直大放水,一直超发货币,从而保证自己在经济上的绝对领先。 说白了,就是不仅收割国内的韭菜,还收割其他国家的韭菜,全天下割韭菜! 为了完成这一目标,诸葛亮就想到了蜀锦。 蜀锦作为上等的布料,一直以来都是最热门的商品,这些蜀锦大量出口到东吴和曹魏,一度出现了“魏则布于蜀,吴亦资西道”的景象。 正因为蜀锦是蜀地的特产,并且是高附加值产品,诸葛亮就拿到了主动权。 于是乎,诸葛亮规定凡是购买蜀锦的一律要用蜀五铢来结算! 吴、魏两国的官员一看,直接傻眼了,蜀五铢是个什么玩意? 一枚五铢钱,等于一百枚五铢钱? 上面印一个百,你就给他算一百啊? 这tm还不是一株五铢钱吗?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不缺少聪明人,那些人一眼就看出其中问题,觉得这可能会出现问题,自然不愿意接受这个条件。 你想空手套白狼,哪有那么容易? 于是乎,诸葛亮又想了个办法。 先是规模化。诸葛亮带头在家种了800棵桑树,并号召百姓商贾都来参与种桑养蚕,种的人多了,那价格自然就降低了,这就导致蜀锦比起其他布料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其次则是国营化。诸葛亮设置了锦官,集中了76000名织工,并且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培训。根据地方史料记载,诸葛亮曾教授民众织锦知识,至今苗族人还把五彩锦叫作武侯锦。 如此一来,蜀锦的价格便宜,工艺先进,规格统一,品质上乘,自然也是销路大开。 哪怕其他吴国和魏国的领导人不想被割韭菜,但谁让蜀锦是个硬通货呢,架不住民间的自由通商。 通过这一招泡沫转移,割其他国家的韭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算是“锦本位”。 此外,除了蜀锦,还有蜀盐也被诸葛亮官方营业了,使得蜀盐的产量倍于魏吴,同样是物美价廉。 无论是购买便宜的蜀盐还是便宜的蜀锦,都必须使用蜀国的五铢钱。 也就是价值100的一枚五铢钱! 这钱上面文所写,大概意思是:一枚直百五铢的价值可以与一百枚五铢钱的价值相等。 我说他价值一百,那就价值一百! 随着不断的通商,久而久之,蜀五铢渐渐就在吴、魏两国通行了起来,甚至一度都超过了他们本地的货币数量。 在这样的情况下,可由不得吴国和魏国的官方不同意了。 这两国的领导人,也只能硬着头皮用了。 后来孙权赏赐吕蒙一亿钱,用的就是蜀五铢。 别说中原的国家,随着贸易的进行,蜀国的蜀五铢,甚至流传到了中亚地区,在国外广为流传。 蜀国的财政问题,也从竭泽而渔,变成了可持续性的竭泽而渔。 真是割韭菜一时爽,一直割韭菜一直爽! 凭借着优渥的经济,蜀国不过数百万人口,却能供应十几万的大军,七年北伐五次,原因就出在了这里。 要知道的是,十几万的大军,每天所吃的粮食,最起码得消耗数百万人的粮食才行!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这得多么优渥的家底,才能这么玩? 老秦人都不敢这么玩。 可以说。 诸葛丞相的经济眼光,绝对是一等一的存在…… 原本苏澈还不知道如何破局,此刻神游太虚,想着历史中发生的那些人和事,渐渐的,总算是有了一些头绪,有了一些不值一提的大胆想法。 从商,这可是苏澈的老本行。 当初的一手庞氏骗局,差点玩崩了汉末的天下,最终竟然莫名其妙的圆了回来,最终还是杀死了三国,让三国没能到来。 不过,那是汉末,天下还未乱的时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