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灵召唤:只有我知道的历史_第一百三十三章 南阳隆中一茅庐,草堂里论道天下!(求订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三章 南阳隆中一茅庐,草堂里论道天下!(求订阅!) (第3/6页)

/br>
    选项环节,终于来了。

    苏澈认真看着这几个选项,不由得挑了挑眉头。

    一,谋求官职,这恐怕不行。

    在这个时代,诸葛亮的出身并不算差,最应该做的不是急着去当官,而是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只要出了名,根本就不用怕没官当。

    此外,这也不是原本的路线。

    二,就地隐居,这是前世诸葛亮的选择,选择这个应该是最稳妥的。

    三,到处游学,这同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一直隐居的话,是不可能成长起来的,到处看看,张一张见识,也很不错。

    随后,苏澈看向第四个,亲自干涉。

    要亲自干涉吗?

    苏澈有些犹豫。

    按照原本的轨迹,诸葛亮会在隆中的茅庐中,隐居的同时,和朋友一起到处游学,拜访亲朋好友,不可能一直宅在隆中。

    刘备三顾茅庐时,第一次去的时候诸葛亮不在家,第二次去的时候也不在,这可不是故意放鸽子。

    等到了第三次去的时候,诸葛亮正在午睡。

    随后刘备耐心等待午睡结束,最后诸葛亮才顺势出山。

    如果让苏澈在这个时间点亲自干涉的话,那他不可能什么都不做,慢慢等待一切按照历史进程进行。

    苏澈最大的风格就是不按照套路出牌,如果让他亲自干涉,肯定会影响历史的发展。

    那这东汉末年的三国,又会朝着一个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一切的进程,都会因此而改变。

    诸葛亮生平的最大宏愿是什么呢?

    匡扶汉室,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如果苏澈不按照剧本行事的话,恐怕很难得到诸葛亮的认可……

    可问题是……如果这一切真按照历史进程的话,等到天下大势已定,苏澈真的能比诸葛亮做得更好吗?

    苏澈不太确定,若让一切都按照历史发展的话,那他也就失去了他的最大优势。

    而且。

    一切都按照原本的剧情来走,那实在是太无趣了。

    在这一个选项出现时,苏澈思考了良久,过了半晌,还是做出了决定。

    他的选择是——

    亲自干涉!

    先干涉再说!

    苏澈一阵恍惚,再次睁开双眼,手中有着一本书,一旁的几个好友拍掌吟着。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氏。

    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这这首乐府诗,名为《梁甫吟》,是诸葛亮最近所写的一首诗,此刻拿出来,让大家品鉴一番,几个好友在看到这首诗后,忍不住吟诵起来。

    这首诗看似平平无奇,但实际上却是层层推进,语语相衔。

    这首诗两用问答句式,都处在诗的关键处,既起醒目作用,又使文气免于平实。

    虽然语言质朴而少文采,但句句简洁,文雅而不艰涩,明白而不浅俗。

    简单来说,虽然没什么文采,却写得挺精彩的。

    这首诗是诸葛亮碣观古今之士道与治道,有所感慨而作。

    几个好友也明白,诸葛亮的文采很一般,也没有过于在意文笔细节方面的问题,开始讨论起这一首诗的内容。

    事实上,哪怕诸葛亮的文字造诣上虽然很一般,但他的出师表,却是千古名篇。

    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苏轼说:“诸葛孔明不以文章自名,而开物成务之姿,综练名实之意,自见于言语。至《出师表》,简而尽,直而不肆,大哉言乎,与《伊训》、《说命》相表里,非秦汉以来以事君为悦者所能至也。”

    诸葛亮的文章,从不堆砌语言、辞藻上的华丽,其内容才是他真正想表达的。

    此刻写出这一篇文章,在这乱糟糟的世道中,却是以史为鉴,借古讽今,隐晦的表达自己的器量。

    这几个好友分别是石韬、徐庶、孟建。

    几人平时游学读书,这三人都是力求精熟,将每个字句全部钻研透彻,所以他们的文采要远超诸葛亮,写一些诗句看上去要美很多。

    诸葛亮则不同,他读书都是囫囵吞枣,从不去关注书中的辞藻文采,而是观其大略,研究这本书的真正内涵,了解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虽然诸葛亮的文采不行,但他的好友却明白,他是一个真正有才学的人。

    此刻他们读完这首诗后,都在认真研究,越发觉得不俗。

    过了半晌,徐庶称赞道:“孔明,这首诗真是不错啊,初读有些意思,越读越觉得精妙,非常的有味道。”

    石韬点了点头说:“是啊,并没有堆砌辞藻,却十分有内涵,这首诗,就像是孔明你的为人一样。”

    孟建笑了笑,调侃道:“诗如其人?”

    苏澈缓缓摇了摇头,说道:“在几位兄长面前,这首诗实在是不值一提,贻笑大方了,不值得如此称赞。”

    随后几人促膝长谈,畅聊自己的人生和梦想,畅聊未来。

    徐庶说:“我也不求未来能如何,只求能当个县令、县长,造福一方平安就心满意足了。”

    苏澈听了这话,笑着说:“元直兄,你才华不俗,将来必然可以官至郡守,甚至更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