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小典的随笔日记_3月29号:《罪业与赎罪》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3月29号:《罪业与赎罪》 (第2/2页)

壁的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数学……尤其是数学,从毕达哥拉斯到法尔廷斯,从欧几里得到ChatGPD,我们还剩下什么?

    只能说,心理学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犯罪心理学的认知学派】

    认知学派犯罪观

    ·基本观点:认知发展决定人的行为。

    ·从低能说到认知模式与道德认知的观点

    ·皮亚杰:认知发展学说

    1、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

    2、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

    3、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

    4、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

    ·新行为主义

    犯罪者自我效能感

    行为失败的归因风格

    S-O-R

    ……

    第三章行为主义的犯罪心理学理论

    一、行为主义

    华生:人就是机器,没有心理,只有反射

    斯金纳:环境决定论,cao作性条件反射

    ·作为一种科学方法:让心理学第一次产生了科学实验,且行为科学的数据必须可以被观察且可以被证明和证伪。

    ·作为一种人性观:人与动物祖先只有量变,在动物行为的本质上没有差异。

    通过行为主义人性观的了解:能够更好矫正犯罪行为。

    斯金纳的cao作性条件反射:犯罪行为是因为强化得以维持;要树立正确的人性观再进行行为工程;有些一百年前被定为犯罪的行为,一百年后不再是犯罪。

    【其实图灵的那个案例,哎,你觉得仅仅只是一个偶然的小偷就能够有这种权力和可能性?这其中必有阴谋论的余地。】

    二、社会学习理论

    ·期望学习 模仿

    (一)期望理论

    行为之前有期望过程,对行为的结果和价值进行评估以此形成行为期望。

    【考研录取的原则之一:考研的第一志愿招不招,抉择问题】

    类化预期:对稳定情景下特定行为的稳定性预期。

    重要假设:人类通过行为结果的类化预期来适应环境。

    (二)模仿

    ·直接的强化并不是必须的,个体肯恩赶紧进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可以学习到做某件事的方法。

    ·观察学习(bandura,1973)

    ·榜样:被观察者

    ·榜样在模仿者心中的地位越重要和越受尊敬……

    【不是,不是,高佳琪怎么切PPT这么快???】

    【我吐了我真的。】

    【好好好,居然在课堂上举安利的例子,真不错,拿这个来讲解模仿学习啊……可我是宁南人啊,碰这种东西家破人亡的我身边大有人在,呵呵呵呵呵】

    sutherland的差异交往理论

    ·sutherland相信,犯罪和其他社会行为的学习过程是一样的,关键的决定因素就是人们与交往链接的对象交往多久、多频繁、对个体意义有多大。以及交往发生的时间等。

    ·通过置身于个体的亲密群体中,人们学会了守法与违法的定义、学会了规范的意义或价值、学会了对违法行为支持或者否认的态度。、

    ·原理:一个人之所以犯罪……【别切这么快啊!】

    ·差异交往—强化理论

    基本要义:人们是通过社会环境中的人际互动而学到越界行为或犯罪行为

    越界行为的强度取决于当事人以前采取这一行为时候所得到的强化大小、频率以及概率这三者的直接函数。

    绝大多数越界行为的习得都是社会互动或者社会交换的产物,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这种情景的每一个因素都为强化物的出现提供一个实实在在的条件。

    越轨行为极有可能是重要社会同伴给予强化物而形成强化关系的。

    {引发犯罪行为的情境因素及其调节作用}

    在许多情况下,犯罪行为的发生可能是因为在错误时间、错误地点,碰到了错误的人而造成的。

    基本归因错误和自我服务偏差。

    人们存在某种普遍的倾向,即贬低或者忽视情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被害人学:指被害人对犯罪过程的进行,包括暴力犯罪,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被害人的某些举动容易激发或诱使犯罪人做出犯罪行为。

    【我在进行一次试验,看看能不能用这种方式来进行日记续写。】

    【在心理学的所有领域中,犯罪心理学可能是限度最高的领域之一,如果这个专业知识都可以上传的话,我想也可以把其他的心理学知识进行这种方式的上传和整理。】

    (你这是在打算)

    (一)权威

    ·服从性犯罪:是指表现出与权威命令相一致的行为,而这一命令被社会视为非法的或者违反道德规范的。(水门事件?)

    ·有时候,尽管某种行为已经违背了个人做人的原则,但是他还是在某些权威者的指示下,做出了相应的行为。(电影《浪潮》背后的加州社会实验)

    StanleyMilgram(1977)电击实验。

    ·言语和行为之间的严重分离现象

    ·“代理人状态”:某人将自己看做是执行他人一直的一个代言人(神之使徒?)。

    ·人类本质的思考:善本论还是恶本论?

    一、什么是去个体化(不是,高佳琪这什么鬼的PPT排版?)

    一定数量的人同在 伪装→去个体化

    ·一定数量的人同在→增加匿名性→不同担心为行为负责→自我观察降低→道德准则对反社会行为的约束力降低→群众暴力(南朝步行街踩踏事件:挤到死都还要往里面挤)

    ·伪装(铠甲,黑头套。CSGO,制服……)【网络匿名化】【斯坦福监狱实验】

    ………………………………………………

    (其实我对这篇日记的后半段学习笔记是否能放出来真的没有多少信心。)

    (姑且算一次社会实验吧,看看现在虚幻文明的社会阶层信息流通是否会对这些专业知识开放这种流通渠道。)

    (或许这是一次及其离谱的尝试,但也无所谓了,大不了最后剪切到文件夹里备份,就当这天的日记没写过,然后再开一篇新的哈哈哈。)

    (没签约就是这么随性而为~)

    (下课!回去重新开存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