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4章 戒网隐学校17 (第2/2页)
“之后就是放假,大家都回家去调整状态。 “第10天的下午,再抽个时间返校,领取准考证,确认一下自己的考场位置。 “最后,还是那些话:此刻打盹,你将做梦;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明天轻松的你,会感谢今天奔跑的你!” —— 10天,超过了7天,里面肯定有个周末。但高三学生,并且还临近了高考,周末什么的,就不存在了。 李老师一席讲话,说是不夸涂山,实际是大夸特夸,隆重地夸了。 按李老师的分析,涂山语文是强项,英语是弱项,另外还需要注意文综。 不过,涂山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 前世速成英语的经历,让涂山明确认识到,在我国,英语的使用,通常没有合适的环境。一个劲儿地学,没问题;一旦不学,同时也没地方使用,那英语就忘得快了。 涂山现在的英语,正处于趁热打铁的高效时期,并不是什么弱项。 —— 细心的朋友或许会注意到一个问题。 那就是,前世,涂山速成3个月;2个月之后,涂山就能过英语六级的考试。 涂山暑假学习了初中英语,最后的英语,主要集中在4、5月份学的。 都是2个月,到底哪个效果要好些? —— 这样的疑问,有个基础。那就是英语六级的难度,比高考英语要难得多。 但是,不要忘了,通过英语六级考试,并不需要高分。前世,涂山并没参加正规的英语六级考试,而是网上下载了往年的英语六级试卷,自己做了,然后自己判定,过了。 过了,是多少分?就是及格以上。假设满分150的话,及格就是90。 而现在,涂山即将参加的是英语高考。难度虽然不及英语六级,但90分,明显不够。 难度高的,只要求及格;难度低的,却要求接近满分。两者衡量,也难说谁上谁下了。 —— 前世涂山实习英语的时候,是全职补习。除了补习英语,就没有其它要事。 现在,涂山学习英语,同时还要兼顾到数学、语文和文综。 这样去看,前世有利。 但是,前世涂山补习英语的时候,大学都毕业了。现在,涂山代替原主马正文,还是高三学子。 学习能力上,大学毕业踏入社会一两年的人,要说发散思维,全局思维,可能要强些。但刷卷能力,绝对是高三学子更高。 如此这般,综合下来,涂山这次的英语学习,跟前世速成英语的时候,学习效果大致相当。 —— 接下来,对于英语,涂山准备沿着惯性往前冲就是了。 语文的理解,10天做不了什么,但语文的记忆,却需要重温强化一下,避免忘记。 数学的卷子,该刷还得刷,三天不摸手艺生。并不是李老师说的那样,10天只卷一两套卷子就能了事。 涂山认为,反而文综,才是自己的强项。 涂山的阅历摆在那儿,文综题目的分析方向就不能出错。涂山学习文综,主要学的,就是分析方法。 —— 最后10天,涂山又请假外出了一次。 仍然是到新华书店购买卷子。 买卷子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刷卷。 刷卷这种方法,也许并不怎么科学。但在找不到更加科学的办法之前,还是刷卷吧。 —— 最后10天里,教室里仍然八卦横飞。 八卦的主角,刚开始的时候是篮球王子赵君宇。几天过去,经过了一个周四,学校没有放风,赵君宇的热度一下子就降了下去。 后续的八卦,就呈现出散乱的、多中心格局了。 男生有李文康,有万杰,女生有应子悦,有陶敏思。当然,更多的,是涂山不熟悉的名字。 —— 寝室里倒是停止了八卦。 其根源,自然是田高的陷害事件。 多听多看少说,谨慎小心行事,就是这个寝室的切实写照。 涂山感觉,这样的氛围,反倒更加有利于学习。 —— 某一天,有个女同学带来一个消息。说是四十七中那边有个高三男生,承受不住压力,跳楼自杀了。 教室一下就炸开了。半小时以上,都无法学习。 后来,还是老师来了,才强行压下去,重现了安静。 一安静,涂山就接着学习了。 其实,就算是不安静,涂山也能学习的。 只是刚才那种闹腾不行。 刚才,不只有各种噪声,还不断有同学来拍肩膀,寻求对跳楼事件的同共看法。 后来,晚自习的时候,老师出来辟谣了。 跳楼是真的,不是高三而是初三学生(中考时间比高考要晚15天左右,还没到压力最大的时候)。 并且,那个初三学生跳楼,也不是因为中考的压力。而是因为玩游戏,盗刷了母亲7万元。 老师说的,是不是真的,不知道;反正比那个女同学说的,更像是真的。 涂山根本没往心里去。真的如何,假的如何,都跟自己的高考没关系。 —— 时间一晃,就到了第7天的下午。 按照学校的安排,整个下午,都是最后一次班会。 最后一次班会,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班会,而是同学们告别的时间。 虽然说现在通讯很方便,交通也发达,天南海北,一个电话,一个微信,马上就可以联系到。但世界很大、同学还小。 尽管好多男生都长到1米8以上了,但他们的心,依然很小。 很小的心中,平时所装的,绝大多数是同学。 同学与同学之间,有亲密的,兄弟或闺蜜;有漠然的,像陌生人那样;有闹矛盾的,怎么都看不顺眼;当然也有先亲密后结仇,先结仇后来又一笑泯恩仇的。 在这分别的一刻,似乎都不重要了。 同学们脑里心里想的都是,眼前就是分别。 同学们担心的是,今后,有些人此生再难见到。 就算是三年,或是五年,甚至是十年后,也有同学聚会。 可是再回首,心情已不再年轻;并且还有些人没办法到场。 所以,此地一别,之后再想相遇,其实也不容易。 铃声响起,但同学们还是满教室乱窜。 干嘛呢?拍照、签同学册,留念;大家都尽可能的留住青春最后的回忆。 彼此心里都明白,这一转身,再回头,将不再是少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