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三十四章 豆蔻 (第2/2页)
问题是,这个人有皇阿玛照着,教训不得,而且时间久了,两位嫂子,尤其八嫂,竟也习惯了他的存在,对于他的无礼完全不介意了。儆恪知道,嫂子为了这首琴曲,是下了十足苦功的,曲子刚谱成的时候,她让自己的奴婢拿了琴谱重复弹给她听。以至于后来正式排练时,白澜止没有动,嫂子只是闭着眼听听,就能在演员们弹奏出错的时候喊停。 几次以后,那位琴师服气了,终于不再端架子,参与到了整个演奏中,儆恪发现,当他的琴音一响起,其他所有的背景音完全黯淡下去,甚至连衬托都勉强,只要几秒钟,他就能逼得所有其他乐器都停止演奏,变成他自己一个人的独奏。 然后,很自然的,嫂子皱眉,所有人都皱眉,有好几次,嫂子故意弄出点声响将他的琴音想把他的琴音打断,都不能成功,非要她拍了桌子喊停,他才悠悠然地一按琴弦,琴音就此嘎然而止。 每当这个时候,儆恪就想笑,嫂子的脾气她再清楚不过,也是个吃软不吃硬的,眼前这位琴师,连自己都不放在眼里,连皇阿玛都可以等闲视之。嫂子又该怎么办呢? 渐渐地,儆恪从奉旨前来探班,变成了隔三差五自己过来看热闹,到后来还专门带着人送茶点过来慰问,每次头疼地打断琴师,耐着火气告诉他这里该弱下去,那里要更婉转一点的时候,她就感觉很乐呵。不为别的,就为了看他装出一脸不屑勉强配合的模样,实际却是十分认真的一遍又一遍和别人磨合着。 为了弄清楚皇阿玛为什么对他青眼相加,儆恪亲自拜访了他的老师,供奉级琴师祁师傅,得到的答案却是四个字,天纵奇才。儆恪有点不屑,就算他真的在琴艺上有非凡的造诣,也不至于傲气到这种程度吧? 祁师傅却告诉她,这个人之所以会在琴之一事上有如此天赋,就是因为他有他纯粹的坚持,他不是不知礼数,而是漠不关心,这种漠视别人看起来很不理解,这个人怎么可以不在规则范围内活着,他早该消失或者被周围环境同化,大家都怀疑他是怎么长这么大的。 这一切,只有同样醉心于琴的祁师傅能理解,要养成这样的一颗玻璃心。这孩子从小就要被真空保护起来,他的世界里除了音乐之外没有任何其他杂质。 儆恪有点模模糊糊理解老师傅为什么说起白澜止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说到底,是因为他单纯得像张白纸一样,真的是这样的吗?难道皇阿玛喜欢他也是这个原因?皇阿玛明显对他的来历知道得一清二楚,可是以前从没听皇阿玛提起过这个人,难打老师傅说的“保护”也有皇阿玛的功劳? 儆恪开始怀疑白澜止的来历,可是细看他的长相,却找不到任何和皇室人员相像的地方,而且两个月下来,她也认为这个人的不只是不知礼节,而是单纯而固执,他不喜欢的不接受的,就永远改不过来,哪怕是一个变奏不对,可他就是改不过来,有的时候被逼急了,他会突然间起身拂袖而去,留下一屋子人被他弄得不知所措,派内侍跟出去,得到的回复只是白琴师在外头看着盆景发呆。 每当这时候,两位嫂嫂就会无奈苦笑,而她也会觉得越想越好笑,世界上竟有这样人,她算是明白了什么叫做又好气又好笑。 儆恪不自觉地陷入回忆里,脸上的表情变得扑朔迷离,康熙看她这样,心里有些感叹,女儿从来都是对琴棋书画敬谢不敏,这次居然会那么积极地关心一场演出,最关键的是,女儿明显更感兴趣的是这个弹琴的人而非音乐本身,是自己的“特殊照顾”起作用了?女儿嫉妒了,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论论如何,看在曹寅的面子上,看在白澜止身上带着天大的机密的面子上,来了京城,他就得一辈子都在皇城根底下生活,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生活了。如果女儿真是对他起了兴趣,又怎么办?女儿十八岁了,正是容易出事故的年龄,做爹的怎么管?她说她的梦想是去草原做海蚌公主,自己是一万个舍不得,但如果由着她把关注变成了兴趣,这两个孩子明显还有太多的障碍。 该如何是好?老爷子看着台上的少年,陷入忧思中,远处的敏芝不知道,白澜止的出现是一只蝴蝶,他扇一下翅膀,整个世界都为之改变了方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