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九章 生活更像是一出戏剧  (第1/1页)
    洪慎对这个剧本爱不释手。    以他专业的眼光来看,这个剧本和以往国内剧作家的剧本不同。    从形式上说,它很正规,完全按照国外戏剧剧本的标准来写,不像以往国内文明戏那么粗糙,而是非常成熟。    从内容上讲,更是突破了国内话剧崇尚的大团圆结局,以悲剧收场。    从艺术水准上评价,从语言到结构,以及对社会黑暗的揭露,都是质量上乘之作,不比外国剧作家的作品逊色。    这才是中国话剧界需要的好剧本,这才是现实主义的好作品。    话剧从1906年传入中国后,就受到中国戏剧的影响,在和本土戏剧结合的同时,也附带了很多的陋习。    这是话剧无法在中国兴盛的原因,因为剧团不够专业。    洪慎在国外学习戏剧专业,就是想要学习外国剧团的经营模式,回国改变中国话剧的现状,他可是要立志改革中国话剧的男人。    他要把美国戏剧界的先进经验移植到国内的剧社,成立一个正规的演出团体。    至于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上班,只是为了领一份薪水,有了固定的生活收入,才能更好的投入到戏剧之中。    这就是国内话剧界的现状,大多都是兼职的人员在支撑。    洪慎想要排演这出话剧,在得到林子轩的许可后,他开始做案头工作。    编排一出话剧不是光有剧本就行的,作为导演,他在创作过程中要分析剧情,解析角色,布置场景等等,这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好在洪慎是专业的,做起这些事情得心应手。    这也是因为林子轩的剧本写的正规,给他节省了不少时间。    做完文字工作后,洪慎心中难耐,他非常想知道这出话剧在舞台上表演会是什么模样。    的大部分场景都是发生在旅馆之中,和船舱非常相似。    反正大家在邮轮上颇为无聊,除了看书和聊天没什么事情可做,洪慎便提议不如来排演这出话剧好了。    这个提议得到了众人的支持。    郑证秋想重温一下当年演出话剧的美好时光,陆小蔓则是喜好热闹,她在学校里也排演过国外的戏剧,比如莎士比亚和易卜生。    林子轩和周剑允只是凑数的,因为人手不够,连道格拉斯希拉这个美国人也被拉了过来。    陆小蔓作为唯一的女性,陈白露这个角色非她莫属。    郑证秋是老前辈,老戏骨,他来饰演工于心计的银行家潘月亭。    洪慎则扮演李石清的角色,是潘月亭手下的银行员工。    这个角色可不简单,他的性格复杂,善恶交织,他没有背景,身上压着生活的重担,又不甘于屈从命运的安排,一心想要朝上爬,成为人生人,为此不择手段,泯灭了人性。    周剑允饰演张乔治,一个崇洋媚外的留学生。    林子轩饰演方达生,是陈白露的朋友、学生时代的恋人。    他看到自己昔日的恋人已成为十里洋场的交际花,成为达官贵人的玩偶,他感到痛心,想要带她离开这个地方。    道格拉斯希拉饰演一个串场的地痞。    就这样,一个简易的剧组成形了。    他们虽然无法排演所有的剧情,不过足够打发时间了,场地就在船舱内,他们对着台词,有时候还要一人分饰多角。    他们排演的很投入,也很尽兴。    林子轩对此颇为无语,他本来想把洪慎拉入明星电影公司的,但这部话剧让洪慎坚定了要在话剧行业发展的决心。    他认为自己才是拯救国内话剧的那个男人。    然而,林子轩知道话剧在这个时代真的没前途,等到电影行业兴盛起来后,这批人为了生活还是照样转行到电影行业来。    不过林子轩没有去劝说洪慎,有些人就是这样,非常坚持自己的理念,不碰的头破血流绝不回头。    在一次排演中,陆小蔓饰演的陈白露自杀而死。    大家排演到这里,纷纷沉默下来,气氛极为压抑。    洪慎甚至怀疑如果真的在舞台上演出,国内的观众能不能接受这种悲剧的结局,郑证秋则用作为例子,打消了他的顾虑。    国内的观众接受能力还是很强的,只要是一个好故事。    林子轩提议大家先去休息,明天到甲板上看日出,这倒是一个排遣压抑的好方法。    于是,在一个春日的清晨,几个中国人站在甲板上,望着东方的天际,那里一轮红日正在从海面上喷薄而出,发出灿烂夺目的光芒。    当林子轩一行人在海上看日出的时候,国内的报纸上发生了一连串颇具讽刺性的故事。    因为刊载了林子轩的,对林子轩在美国的官司格外关注,几乎是进行了全程报道。    当林子轩踏上前往美国的邮轮时,国内的新闻媒体议论纷纷,众说纷纭。    支持者认为林子轩应该去讨个公道,反对者认为林子轩在自取其辱,那可是美国人的地方,你一个中国人玩不转。    随着对官司的深入报道,两派的纷争也逐渐升级。    接着林子轩提出了,这个方案在国内报纸上也有刊载,教育部没有给出任何回应。    不少人认为林子轩必输无疑,唱衰的声音日益高涨。    然而,林子轩的在美国畅销,国内媒体又开始支持林子轩。    谁也没想到,林子轩的官司最后还是输了,那些唱衰者兴高采烈起来,发文讽刺林子轩不知道进退,本来就是抄袭者,还有脸去打官司。    洋大人都发话了,这下栽了吧。    最后,打脸的大逆转来了,季鸿明才是欺世盗名之徒,遭到了洋大人的唾弃,林子轩则载誉归来。    于是,报纸媒体又开始称赞林子轩起来。    这完全就是一出讽刺戏剧。    被打脸的那些人销声匿迹,但他们说过的话都在报纸上留有痕迹。    有些是看林子轩出风头心里嫉妒的新人,也有看不惯林子轩写新诗的前辈,更有崇洋媚外的奴才和看热闹不嫌大的捣乱者。    这是文坛的普遍现象,千百年来从来没有改变过。    林子轩虽然不在上海,但他依然成为国内文坛的焦点人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