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九六回 营造舆论 (第1/2页)
守卫复州城的建奴参领试图趁着铁工营立足未稳,进行一次冲击,他的努力最终以失败而结束,铁工营凶猛的火力与选锋营相比,也毫不逊色,其重装步兵更加重型化,甚至还有一支重装骑兵。 要不是刚刚赶到,确实立足未稳,铁工营的反击甚至可能一举打破复州城的东门,从而轻松占领这座城墙并不算高大的城池。 即便如此,东西两门的两次战斗,让城里的建奴彻底绝了突围的心思,老老实实龟缩在城里,想要依城坚守。 明军此次发动秋季攻势,其目标比往常历次战事都要更大,当然,要是和王化贞六万大军复辽说相比,或许算不了什么,不过王化贞的那个目标,简直就是学笑话,而复辽军却有详细的作战计划。 具体到辽南五营,攻取复州是必须的,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目的,辽南军还想将建奴主力吸引过来,然后在有利地形、有利的时机来一次战略性的决战,而前期对复州城采取的是围而不打,围城打援的策略,所以让建奴损兵折将以后,继续退回到城里,这是最符合明军计划的办法。 至于这两次短促,但是却很激烈,战果也不小的战事,在李彦的授意下,立刻通过报刊印刷物在辽南传开。 在辽海,报刊已经成为街头常见的印刷物,、这两份影响很大的报纸,在辽海都有销售,此外还有官府色彩很浓厚的,以及更偏向于商业的。 至于期刊,那更是数量繁多,辽海的文化氛围或许比不上京城,以及江南。不过这里商业氛围浓厚,学术气氛自由,加上辽海大学、讲武学院的设立,也显现出另外一种文化气息。 作为后来人,李彦太知道舆论媒体的重要性,他不仅通过华夏社掌握了大明发行量最大地,以及华夏社旗下的众多出版物;在辽海。还以舆情司控制了。至于挂着朝鲜明天的,也是李彦一手炮制。 就算是是商社办的,华夏社在其中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在李彦的授意下,首先发布了复州大捷的消息,并且宣布,复辽军已经包围了复州城,并且打退了建奴两次突围行动,复州城收复在即了。 还以探询地口吻提到。这一次秋季攻势。复辽军应该能够收复复州。其后地动向不知如何。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地。那就是经过几年地潜心蛰伏。复辽军已经到了反击地时候。这一次秋季攻势。应该就是开始。复辽军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取复州。重建金复防线。 甚至煽情地提出。到了这个时候。“复辽”或许已经不再是问题。 、等也随即跟进。顿时营造出一种万众瞩目地氛围。 也就是在这样地情况下。李彦在议政院接见了议事会地临时议员们。 因为各协会刚刚重组成为议事会。还是临时性质地。他们地任期将有一年。通过一年地时间。一年之后。将进行首次大选。选出正式地议事会议员。一届议事会地任期将有五年。届时。议事会才会正式成立。并拥有更大地权力。 议事会地选举。将按照分区、分组织地原则进行。基本上是以人口数量确定议员名额地分配。而现在这些临时议员。差不多都是在原来地协会组织中具有重要地位地。在即将到来地选举中。他们地影响力也不容小视。李彦几乎可以确信。一年后地首届选举中。他们地绝大部分人。依然还会当选。 这固然同这些临时议员的影响力、活动能力有关,也离不开他们所掌握的资源,毕竟对选举来说,知名度非常关键。 选举作为民主制度的核心,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即便是在李彦那个时代,有关民主与集权的争论,始终不曾缺少过,李彦当然也不会认为,民主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不过他同样也确信,民主确实是一种最不坏的制度。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实现了民选政府的国家,同样存在着贪污腐化,也说明选举并不是万能的灵药,但也不能因此就否认选举的作用,起码也有很多国家,依托这样的制度实现了政治的清明与活力,并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李彦觉得,民主能不能奏效,发挥更多正面的作用,关键还在于有一套严密的制度和严格的执行,来保证民主制度与选举制度的有序性,如果选举本身就无序的话,那么其作用也就可能而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