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工_第一六一回 开辟财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六一回 开辟财源 (第3/3页)

没有太多空间,市面上流通的银锭也不是纯银,朝廷的库银能达到银八铅二,已经算是上等成色。

    郑书估计这种压币的综合收益不会超过一成,也就是一百万两银锭,大概能够铸造一千一百万枚银币,收益在十万两左右。

    据南方的商人所说,在闽粤一带,也有少量的“夷币”流通,不过用得不多,就大明来说,所使用的主要还是银锭,用重量计量,使用很不方便。

    铸币之所以无法通行,这与货币的信用有关,大明的基本货币铜钱,因为成色太差,流通信用太低,民间极不愿意使用。

    屯田、鼓铸,这是很多官员提出的两条中兴国策,但是很少能够推行下去,就鼓铸这一条,官方钱币的信誉极差,这也使得李彦不得不提高银币的成色,以确保这种银币能够得到接受。

    “从下个月开始,可以向商人们宣布,辽南衙署接受代银币作为支付货币,一枚银币等值于纹银一钱,对一些常有来往的商人,也用代银币代替银两支付货款,”李彦对精作坊制作的压币很是满意,不过要想让这种银币成为被接受的货币,显然不会那么容易。

    “从均衡的角度来说,发行一百万枚代银币,必须要有十万两的纹银储备,”郑书谨慎地说道:“辽南府库的存银,总共也就是二十多万两。”

    李彦对货币金融懂得不多,郑书的一些想法,基本还是他说过的,有些理解难免似是而非。

    “银币本身就有价值,可以不需要那么多储备,”李彦说道:“不过我们还是想办法发行代币券,华夏社的印刷技术应该能够支撑,这件事你抓一下,从下个月开始。可以给复辽军的将士们发放饷银,每个人发五钱,先期可以印两万两,衙署也接受代币券支付。”

    “只怕外面的商人不会接受。”郑书摇了摇头。

    “现在内部强制流通,不过代币券地发放一定要做好限制,没有我的同意,绝对不允许加印,”李彦说道。相对于代银币来说,纸币的造币收益就要高得多。但若是失去信用,那也就跟废纸差不多,最终吃亏的还是老百姓。

    李彦似乎听说过现代货币体系,纸币地发行并非是以黄金的数量为基础。而是用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作保证,至于其中的复杂关系,就不是李彦能够明白的了。

    辽南地产业规模与存银数量,尚不足以支持大规模的纸币发行,所以李彦只打算在年内发放代银币、代币券各十万两,辽南每个月地物资输入都超过这个数,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进行运营。”李彦想了想,觉得应该将银行做起来。虽然他还不是很明白银行的运作机制,但可以依着银行地模式先行运转。然后再作调整和完善。

    “要成立这样一种机构,接受货币的存储,或者说以支付利息的方式,吸纳存款,以收取利息的方式,发放贷款,并提供货币的存取、支付、汇兑服务,这样一来,就可以将散在民间的银子聚拢在银行,其最终的作用应该是让银钱流动起来,只有流动起来,货币地价值才能够最大化,”李彦对银行金融地理解似是而非,只是隐约觉得银行能够起到的作用,可以先办起来,然后再逐步完善。

    “大人说地与钱庄类似,大人的意思是以衙署地名义来办,还是华夏公司,或者让别的商人来办?”郑书问道。

    “衙署……先由华夏公司来作吧,便叫作华夏银行,你可以问问那些商人,要是有人愿意入股的话,也是可以的,”李彦说道。

    “好的!”郑书点了点头,又琢磨了一会:“你说我们发行货币的话,是不是也要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如果用黄金、白银作担保的话,可能不够,也不太划算,要是拿别的产业作担保,你觉得如何?”

    李彦想到以前借贷的时候,会用房产什么的作抵押,晚清的时候借款,会用关税、盐税什么的作抵押,要是用产业作抵押发行货币,既可以保证货币的信用,又不妨碍库银的使用,等于是凭空变出二十万两银子出来,对于缓解辽南当前的经济压力很有作用。

    不过这其中的关系他还是理不清楚,吃不准这样做会引发怎样的效果。

    “大人说的这些,属下也不是很懂,倒是以前曾经接触过京城里的钱庄老板,似乎说起过这方面的事情,大人看是不是找个人来商量一下?”郑书问道。

    李彦点了点头:“也好,那你尽快联系,要是用产业作担保的话,你觉得那一块产业比较好?”

    李彦拍了怕脑袋:“倒是不一定用来发行货币,也可以是债券,譬如以精作坊作担保,发行三年期的战争债券,到期不能归还的话,即由精作坊代为偿还。”

    “大人说的与担保借钱一个意思,这倒是不难,不管是精作坊、机器厂、铁工城的铁厂、几处盐场,都可以做出担保,盐场的担保可能最容易得到接受。一则海盐的接受程度比较高,不像精作坊、机器厂,外面的人很多都不是太明白;其次盐场的规模在逐渐扩大,如今产量也是越来越高,这些都是还款的保证,”郑书想了想说道。

    “不过盐场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几处盐场都是衙署的,商人们未必信得过官府,毕竟现在拿出了银子,到时候官府不认,即便有盐场作担保,他们也担心讨不回银子。”郑书摇了摇头:“或许,直接发售明后年的盐引,也是一种方法。”

    “哦,你这个办法倒有意思,”李彦突然笑了笑,不管是发行纸币、债券,还是郑书说的预售盐引,都是一种金融的运作方式,相对来说,纸币是最讨巧的,影响也更大,预售盐引最为传统,与债权一样,都会减少未来的收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