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四七回 难以置信 (第3/3页)
class='gcontent2'> “呵呵,还是大人见多识广,下官倒是没有见过神铳地模样,”贾之凤摇头说道:“金州情况到底如何,等明日首级解送到达以后,便见分晓,想来赢肯定是赢了,只是,要真如战报上所说……” “那么本官会向皇上请旨,优先确保金州粮饷辎重的需要,但凡金州所要,定然全予满足,”毕自严向着京城的方向拱了拱手,沉声说道。 自从复辽军攻取金州,熊廷弼重新起用以后,北京城终于从辽沈之战失败地慌乱中安静下来,一次金州之战的胜利,重新燃起君臣百姓对于大明军队击败建奴的希望,众望所归的熊廷弼再度出任辽东经略,似乎也让人们相信辽沈之战的失败,全都是因为袁应泰的个人愚蠢,现在有了熊廷弼,便再也不用担心建奴了。 事实上,熊廷弼提出三方布置之策以后,在相关的人事安排上,就已经出现不和谐的纷争。 六月辛未,吏科都给事中薛凤翔上疏指出,经略驻山海关,无法直接指挥广宁驻军,故而应该授予辽东巡抚王化贞更大的权力,赐给王化贞尚方宝剑,令其相机行事,而此时,熊廷弼甚至还没有尚方宝剑。 壬午,广西道御史李应荐上疏,认为熊廷弼和王化贞,一人在关上,一人在关外,相距遥远而事情繁多,担心两人不和,请旨严令二人齐心合力。 熊廷弼则上疏辩解,认为他与王化贞过去地关系很好,现在也没有猜忌,上次就因为有人弹劾他不能团结将士,使他离职,使得辽东论于贼手,现在这些言官又无端要调剂两人的矛盾,万一以后他跟王化贞在公事上有些异同,而并非矛盾,这些言官肯定会重复以往的故事,造成新的事端。 这些奏疏的摘要,在邸报,或者华夏社送出来的情报中都有体现,从中可以看出,熊廷弼虽然被起用,但他遭到的质疑仍然不少。 在这种情况下。熊廷弼表现得非常大度,他先是请旨免去因为弹劾他而丢官的冯三元、魏应嘉、姚宗文等人的罪名,朱由校没有同意。 然后又请复用辽沈之战中逃跑地监军道高出、胡嘉栋、饷司傅国、同知张文达等,认为若是处分太严,会让以后地官员在失败的时候,选择投降后金。 这之后又举荐曾经同他有过冲突。互相弹劾过的刘国缙为按察副使,前往登莱招抚辽民。 又请科道九卿,举荐贤才,让他随材使用,请户、兵、工各部,齐心协力,以恢复辽东。 熊廷弼的一些做法,譬如复用逃跑的监军道高出等人,李彦未必认同。不过熊廷弼展示出来的姿态,却让李彦很是认可。 或许是吸取了前次督辽时地教训,熊廷弼不断为他过去。或者将来的对手说好话,出于公心也好,出于缓和各方关系,以免掣肘也好,这样地做法,从大局上来说确实有利于稳定辽东局势,至少熊廷弼应该是这样认为地。 不过熊廷弼所面临的也并非一路坦途,至少他想要地尚方宝剑、精兵、粮饷、器械等,都是姗姗来迟。 金州大捷、镇江大捷两份战报。恰似两道霹雳闪电,一下子打破了京城僵持的局面,各方势力面对这两个重大消息,反应不尽相同。 朱由校大喜过望:“此诚辽东第一大胜,三娃果不负朕。” 在李彦的刻意设计以及孙承宗的用心调教之下,现在地朱由校和历史上有很大区别,现在的朱由校似乎并没有沉迷于木匠活,反而对战棋十分感兴趣,通过战棋。他了解了很多治国治军的道理,处理政务也变得有条有理。 虽然他依旧宠信客氏和魏忠贤,但并没有荒废国事,这样一来,至少到目前为止,客魏自然也就翻不起什么大浪。 金州大胜、镇江大捷,似乎一下子让辽东局面瞬间逆转,朱由校面对地不再是一团糟的大明,他自然兴奋。也更有动力做个合格的皇帝。 但朝中也有不少人对李彦上报的战果表示怀疑。有些人即便是怀疑,也不会说出来。熊廷弼则不然,他当着朱由校的面,直接质疑战报上那些数字的真实性。 有人反对就有人支持,朝堂上居然为了这件事吵起来,最后还是孙承宗站出来说道:“微臣以为,镇江大捷,当无疑问;金州之战,也定然是复辽军得胜,至于是不是斩首三千余级,可让天津巡抚毕大人勘明再奏,至于镇江、金州之战的详情,臣以为可令登莱巡抚陶朗先前往金州,并遣人往镇江查勘,待勘明以后,再论功行赏。” 满朝君臣,说到对李彦最了解的,恐怕还是孙承宗,孙承宗看过两份战报,就细节来说,他甚至觉得镇江之战的水分更大,反而是战果让人不敢相信地金州之战,其战术思路清晰,若是真的发生,倒十之**是真的。 孙承宗此话,也算是持平谋国的稳重之策,不过也有人提出不满,认为勘明首级,就应该立即封赏,若是战报属实,这将是大明在辽东的一次大胜,应当重赏,不能寒了将士们的心。 最后,还是朱由校拍板,决定勘明首级,若确实斩获三千余级,立即重赏。 “若三娃果然得胜,朕要在金州独立建镇,以三娃巡抚辽东,王化贞巡抚辽西,东西同时着力,以期早日克灭建奴,”朱由校欢喜地笑道,他虽然觉得有些大臣分析得很有条理,一战斩首三千级似乎不大可能,不过出于对李彦的信任,朱由校还是选择了相信。 “臣、仍然以为,金州难守,”朝堂之上,也只有熊廷弼这个倔强的家伙,还会在朱由校面前,提出不同的意见。 “若李大人在金州,确实击败了建奴,如战报上所说,以一万对一万,斩首三千余,俘虏三千余,臣敢请万岁免去微臣之职,以李大人为兵部尚书,经略辽东!”熊廷弼脖子一梗,大声说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