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零九章 下一个  (第1/1页)
    职场中人,都有一种临界点的心理暗示。    再努力一把吧,很快就完成任务了。    再拼一把吧,也许就达成目标了。    很多时候,在自已已经疲惫不堪之时,领导及时传来冲锋号角,此时,便会觉得象打了鸡血似的,立刻满血复活,又竭尽全力地执行业务了。    能力的边界在哪里?能力的临界点又在哪里?    很多人说,不拼一拼,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到底有多大。    于是,拼命工作的潜意识便形成了。    这是一种职场时尚。    聚餐之时,往往海阔天空谈论之后,觉得无意继续,于是便会搬出工作辛苦之类的话题。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已经觉得自己很辛苦了,却未曾料到,饭局上另外一位同行的遭遇似乎更加可悲。    辛辛苦苦打拼了完整的一年,结果,公司因为受到处罚,于是乎,全公司所有人员的年终奖全部为零。    回想那位兄台的话,辛辛苦苦一年,对奖金无比期许。待到红包发放之时,满心欢喜,换来“零”。    此类刺激给能力的临界点加了一个复杂的注脚。    如果没有日益提高的指标,我们永远无法发掘自己的能力。    很多时候,是通过无休止的努力,终于发现了内心深处的秘密,原来,自己还有如此能力。    如果时运尚可,在发掘能力边界之时,便会一路通途,平步青云。    只不过,更多的时候,临界点只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身体给予的疲倦反馈,以及无法确切表述的疼痛。    腰酸背痛,浑身不适。    去医院看病,却总也无法查出到底得了什么病。    每天吃着医生开出的药丸,却总也想不起来,到底是治什么病。    年轻真的无极限吗?    也许吧。    从刚开始加班一小时,到后来两小时,再到后来,有时候,甚至无法用小时计算了,因为已经到了凌晨了。    而电话考勤里的记录,则令人啼笑皆非。    有一次,Albert找主管申诉,自己没有迟到,也没有早退,怎么会在考勤记录里出现一个“迟到”“    主管闻讯,便把Albert训了一顿,要求其务必遵守劳动纪律。    后来,Albert很努力地把当天的邮件往来记录整理出来,证明其没有“迟到”。    原因何在?    Albert当天进公司之时,还没有到八点,结果忘记敲卡了,幸亏不久便发出了一封工作邮件;而下班,已经是次日凌晨一点了。这当中,Albert只是在夜晚十一点左右敲了一次卡,从电脑考勤记录来看,便是夜晚十一点才上班,当然就算迟到了。    加班,再加班,久而久之,Albert便已经习惯了。    甚至于,在女朋友远离自己之后,Albert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从此,加班不再成了心理负担了。    心里承受的临界点,居然如此奇妙。    Albert无论如何都无法理解,自己怎么变成了曾经最讨厌的一类人。    这类人总是想方设法探寻人们心里承受能力的极限。    不到员工因病倒下,绝对不会罢休。    “轻伤不下火线。”这句话用来形容日常工作,实在是太贴切了。    几乎所有的人,为了维持一份工作,或者在上司面前表现出强大的执行力,都会对于身体发出的警告有意忽略。    直到有一天,日积月累,终于积劳成疾,轰然倒下了。    只是,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似乎都不相信自己是下一个。    正如医院排队看病,其实,我们中的每个人都将面临成为下一个,只是,那是病人,而非失去生命。    当排队人员实在太多,自己已经无法预料何时轮到之时,就会有意无意地暗示自己,那些成为下一个倒下的人们,只是他们不幸,而自己,应该是属于幸运的那一位。    人生如何排序?    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甚至于,同样的人,在不同的阶段也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我曾探视过一位老友。    可以说,此人在四十几年的岁月里,风光无限。    此人在职场上一直有“拼命三郎”的美誉,在同事的眼里,此人每天都有用不完的力气,不知疲倦,总是擅长于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另外,一个令同事惊奇的本领是,此人曾经创造了连续工作七十二小时的记录,而且并没有什么不适之感!    与艰苦的投入相对应的是,职位和薪资不断提升。    然而,由于过于拼命,身体给予其重重一击,得了绝症。    在临终前的一个月里,这位老友回想自己的拼命打拼历程,潸然泪下。    “如果可以选择,”老友缓缓说道,“我将不再那么拼命,现在看来,真的把自己的命给拼掉了。”    老友同时劝我,一定要想开点,人生苦短,何苦作茧自缚?    此话的确在理,我也曾在一段时间里,不再那么拼命地工作。    是啊,如果命都没有了,那么,职位、金钱,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健康没有了,那么辛苦打拼换来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    然而,过了不长的一段时间,便已经将老友的警言忘却了。    应该说,是有意的忽略。    或者说,是一种侥幸心理。    自己还不算老,精力尚可,应该不会运气那么差,成为下一个倒下的人吧。    再说了,毕竟在职场上猝死的人,比率极低啊,那属于小概率时间。    再说了,作为职场中人,难道真的有选择吗?    人在职场之中,如何平台上的一个轮子,当其它轮子超前滚动之时,自己能够不动吗?    即使主观意愿上不想动,也会被其它轮子推动啊。    主动与被动之间,无论如何选择,都是向前,再度向前。    当主管发布指令,全体人员必须加班之时,我们能够豁免吗?    当同事投来期许的目光,似乎在业务链条上,自己的角色无法缺失之时,此时,还能够轻松地踏出办公室吗?    当同事们都在拼命加班之时,自己难道能够潇洒地游离于外吗?    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做到啊。    除非,已经做好离开的准备。    可是,离开之后,又能如何呢?    重新开始一轮循环?    Albert的心境也遭遇了类似的煎熬,总是在临界点之间面临选择,加之家庭原因,使得烦躁不安的心境雪上加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