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0185 英明神武李明达  (第1/3页)
    大唐创业集团再次展示了自己的素养,会议结束之后,李世民的各项政策迅速得到执行。    先是宣布免除赋税徭役三年,此举一出天下震惊,把这些都免了大唐准备怎么建设辽东?    纯靠关内输送物资吗?那海量的物资能把大唐拖垮。    一想到这种未来,许多国家的和势力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要是大唐真的被高句丽给拖住后退,无力兼顾其它,那他们就能获得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啊。    薛延陀、百济乃至新罗,都是看在眼里笑在心里。    其中尤以薛延陀的夷男可汗最为高兴,对于李世民的政策他给的评价是:    “天可汗老矣,仁德虽在,然王霸之心不复。”    大唐国内也是一片哗然,从未见过如此政策啊。    然后弹劾诸位宰相的奏折,如雪花一般向着辽东而来。    为啥皇帝的政令,那么多人弹劾宰相呢?    原因很简单,皇帝怎么可能会错?    且还是刚刚覆灭的辽东强国高句丽的,英明神武的贞观皇帝,更不会错。    那么错的一定是诸位宰相,他们没有好好辅左皇帝。    宰相们也知道,这个锅他们必须背,所以都选择了无视。    李世民自然不会因为这些弹劾,就更改自己的政策,朝令夕改问题更大。    与之相反的,高句丽国内的百姓纷纷感念天可汗仁慈。    涌动的暗流在短时间内缓和了下来,高句丽的普通百姓,对唐军的态度有了明显好转。    就连读书人群体也不得不承认,李世民的仁德世间少有,远非荣留王、渊盖苏文之流可比。    真正掌握话语权的权贵、官僚阶层则不然,他们很清楚这么做的后果,对大唐釜底抽薪的行为非常不满。    但他们却并没有采取任何针对性措施,来破坏大唐的这个政策。    在他们看来完全没那个必要,高句丽的民心能不能安抚不知道,大唐首先就会被拖垮。    他们在等着李世民自己食言的那一天,到那个时候才是反击的最佳机会,说不定一举复国都不是没有可能。    之前一直都是傀儡的高藏王,也停止了私下串联,老老实实的当起了安乐王,坐等时局变化。    也正是因此,当李世民的第二条政令颁布的时候,他们未能及时应对。    等他们反应过来,事情已成定局。    李世民的第二条政令是,把所有缴获的粮食全部分发给百姓,并且许诺每年都会往辽东输送百万石粮食平衡粮价。    此令一出别说是高句丽了,就连新罗、百济乃至契丹、奚人等部族也都狂喜起来,纷纷高呼天可汗万岁。    这下高句丽国内最顽固的读书人,都不得不站出来说一声,天可汗真仁君也。    一百五十万石粮食投入市场,直接解决了辽东粮荒问题,缓解了百姓眼前的压力。    而每年百万石粮食的输入,则解决了长远问题。    辽东土地虽然肥沃,然而天寒地冻又缺少良种,产出其实并不多。    百姓辛辛苦苦干一年,连肚子都填不饱,还要缴纳各种赋税。    所以粮价居高不下,辽东百姓深受其苦。    百万石粮食的输入,虽然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却给了百姓喘息的余地。    高句丽作为辽东大国,它的粮食问题得到缓解,周边其他各个势力的日子也会好过许多。    可以说,此举惠及的不只是高句丽一家,而是整个辽东。    但关于陈景恪的那个‘熟记箕子和辽东简史者方能取粮’的提议,李世民并没有这么做。    他去请教原因,李世民也没有解释,只是让他自己思考。    陈景恪想了半天都不得要领,不过没几日就有人送来了答桉。    李明达来了。    这位小姑娘日子过的可谓是非常悠哉惬意,在苏定方的保护下四处游玩。    甚至还攻打下来了几座小县城,过了一把女将军的瘾。    而这种特立独行的做法,也让她更受军方的喜爱。    如果不是因为天气逐渐转凉,不再适合到处乱跑,她还不准备过来汇合。    对此陈景恪也是相当的无语,这个媳妇貌似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安分啊。    不过……他反而觉得这样的她更有魅力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