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76章 医药、释奴、科举,扶持藩国国策不容动摇(初一快乐)  (第4/6页)
数目控制在5000万左右,保证基建用途即可。    未来中枢也不再向外购买奴隶,至于民间奴隶,中枢也觉得适当减少。    景泰朝,最重视教育、水利、道路、汉化。    截止到景泰五十六年,全国27亿百姓,已经全说汉话了,包括臓区、蒙区,也通行汉字。    即便方言有区别,但一笔写出来的是一样的文字。    这是教育的功劳。    但民间教师缺口量巨大,如今活跃在民间的教师队伍,有300万左右,远远达不到社会需求量。    而这些教师,多是小学、初中教师,高中、大学、太学的教师稀缺到了极致,掌握经义的老先生,门槛儿巨高,不肯入官学任教,他们都开设学宫,办自己的学校。    就相当于贵族学校。    当初为了鼓励教育普及,皇帝是鼓励民间主动办学,集合中枢和民间的全力,普及教育。    这就造成了,民办学校,远多于官办学校。    民办学校师资能力强,因为办学的都是地方德高望重的老顽固,他们本就学富五车,能力高绝,因为各种原因不肯为中枢效力而已。    官办学校,多是后来培养的师资力量,被动学习的人,和主动学习的人,知识掌握情况完全不能比。    知识可不是死的。    是要活学活用的,学知识是要用的,而不是应试考试的。    大明只有两场应试考试,一场是高考,一场是科举,高考是义务教育的必经之路。    科举,则是当官的考试。    对科举士子而言,高考是手拿把攥的,基本都是高考尖子生,才能研读经义,进而参加科举,入仕为官。    皇帝重视教育,朝廷自然就非常重视人才培养。    大明各行各业人才井喷,和重视教育有直接关系。    从三年义务教育,到今天已经是十二年义务教育了,走完义务教育,就要考虑人生道路了,而这个选择权,是交给学子自己的。    想走仕途,就进入太学研读经义。    如果想走技术人才的路,可以深造,也可以立刻去找工作;如果去企业行政岗位,也可深造,也可直接就业。    大学,可不是混混就行的,上了大学就放飞自我了,那是不行的,大学学的是生活技能,如果你不学,毕业就失业。    除此之外,还有一条路,考取基层公务员,但现在没人愿意做这行,基层公务员是没有上升途径的,连以前的吏都不如。    而且,不是铁饭碗,是半聘用制的。    基层公务员多是军官转业、举人实习的职位,想入仕,必须参加科举。    明人全都早熟,基本四岁就要上一年级,十六岁高考。    大学四年制,二十岁参加工作。    若想从政,就要考研,研究生考试是严进严出,模拟的是科举考试,被民间称为小科举。    太学不止是研读经义,也有化学、物理、人体、历史、哲学等等学科。    学生可以选择提升从业技能,也可以转行从政,一门心思研读经义。    前几年,苦读经义的人很多。    结果科举无门,因为科举太卷了,研究生参加科举就别开玩笑了,得继续读国子监,读完博士,才能科举,参加科考第一关,考取秀才。    大明27亿人,27亿人都想当官。    就知道有多卷。    科举一直以来就卷,景泰年间更卷了,即便是扩招,一个举人都难考,何况进士了。    因为科举试卷鸡贼。    出的题目特别活,不限于几本经义,涉及所有知识,什么都可能考,就看谁积累的多,谁命好。    读完大学,再经过科举的千锤百炼,上来的都是精英。    而这,是皇帝当初的构想。    其实,景泰四十六年,皇帝就发现中枢无人可用,因为上下通道被关闭。    皇帝杀了一波,重新打开通道,从基层吸纳大批人才上来。    并进一步收紧科举,要学以致用的人才,吃苦型人才,懂经济的人才,胸怀天下的人才。    对基层官员的考核,进行了一定程度更改。    皇帝要的是能人,是全才,是天才。    科举反正比以前更难了。    皇帝希望卷,越卷,杀出来的人才越厉害。    但只要考上举人,不愁找一份工作,大明人才井喷,人才不特别缺,但藩国缺人才呀,他们可以去藩国做官。    科举以景泰二十五年划分。    景泰二十五年以前,大明科举是维持古代科举制度,变革不多。    但之后,科举难度翻倍增长,景泰五十年之后,科举难度,是以前的百倍。    杀出来的都是全才。    天文、地理、军事、政治无一不通,本国历史、外国历史,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全都得懂。    机械记忆的根本就没用,题目出得特别诡异,角度刁钻,若不了解透彻,很有可能掉进坑里。    对于科举出题,皇帝虽没有发言权,但是要过目的,皇帝不满意,直接罢了官职。    景泰四十一年,春闱。    出题人出的题目,过于机械化,皇帝事后看完试卷,直接免了出题人的官职,重新出题,重考。    当时在朝堂上大发雷霆,直说这样的庸才,抓紧滚出朝堂,这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