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23章 景泰十二年,新增一省  (第5/6页)
ass='gcontent2'>    王复不理会他的不满,继续道:“征战兀良哈,开拓交趾,预计三年内,大明无力再西征了。”    李贤认为王复的见解非常正确。    东察合台汗国是由盛转衰之时,这个时候最好是交好,等着大汗死去,诸子争位,就是大明吞并东察合台汗国之时。    大明有多是时间等。    石油也不着急,想办法买吧,国内继续寻找。    “若不是为了安置人口,柬埔寨都不应该打的。”    李贤叹息:“邢国公位居时,制定的休养生息五年计划,非常有先见之明。”    “大明国内正在大肆建设,应该在建设完毕之时,再行征伐。”    “如今被迫攻打柬埔寨,怕是天下属国要造反了呀。”    李贤很有先见之明。    朱英收到老挝拒绝投降的消息,已经把消息送入大明了。    “明年,唯一的大战,就是兀良哈。”    李贤道:“准备三年了,今年一定要荡平兀良哈,建设汉州都司和吉林都司。”    内阁通过这项建议。    “明年年初,陛下就要强势开海了。”    “开海后,海关如何设?关税如何定,此事需要现在就议出来,呈报给陛下,再行商议。”    姚夔先抛砖引玉:“我认为关税定得要高。”    “陛下不愿用农业税压榨百姓,就用商税代替农业税。”    “然而,天下已经人心不古了。”    “百姓捡到便宜就想占,若都去经商,以后谁来种地呢?”    “所以关税要高,重农抑商乃国策,不能更改。”    姚夔想设重税。    朝臣都赞同姚夔之议。    只是,一直没说话的白圭缓缓开口:“陛下开海,是为了贸易?还是开拓新世界啊?”    此言一出,群臣凝眉思索。    贸易,那不是大明的根本。    像大明这样的泱泱大国,根本就不靠贸易来维持统治的。    前几天,皇帝写了篇《殖民之议》的文章,在皇家报刊上刊登,论述了是该殖民,还是变成汉地。    详细说了利弊得失。    在朝野上下引起巨大的议论之声。    说什么的都有,就是没有反对皇帝的,都担心被抓走移民。    “自然是开拓新世界,我大明往交趾移民1700万,为的不就是牢牢占据百越之地吗?”    李贤很清楚,必须跟紧皇帝的脚步。    “没错,是开拓新世界,贸易反而其次。”    姚夔是反对殖民的。    因为殖民,无非获得的是浮财,几年后财就散了。    只有小国才会殖民,鼠目寸光而已。    大国,只会开拓成自己的地盘。    大明什么都不缺,要钱有钱要人有人,只要把土著屠了,这块地盘就是大明的了。    大明能移来更多人来占领这些地方。    这就是大国的底气。    当然了,为什么前朝不考虑屠人,而是慢慢怀柔占领?    因为朱祁钰最有钱,移民是最耗钱的事,朱祁钰有的是钱,抗造,所以才能大规模移民,还不耽搁国内建设,还有余力发动战争。    就是皇帝太有钱了!    至于被移民的人乐不乐意,皇帝管那事?皇帝只要动动心思,下面就得办,管死多少人呢!    “既然是开拓新世界,就不能设置高关税,要低关税,才能鼓励人出去看看。”    白圭说到点上了。    “这……”    李贤皱眉:“白尚书可知,陛下为了开海,花了多少银子呀?”    “我大明上下,可谓是伤筋动骨啊,无比富饶的江南,没有十年缓不过来了。”    没错。    皇帝强拆江南,移走1700万人,这是让江南断层啊。    少说十年才能缓过来。    但同样的,江南也成了一张白纸,皇帝想怎么泼墨就怎么泼墨绘画。    “而且,陛下要少收农业税,鼓励百姓种地富裕起来。”    “还有一点,陛下要放开吏员限制,中枢的行政成本要提高三倍还多。”    “如果不从关税上补贴回来,如何负担整个大明正常运转?”    李贤道:“这些年,修路、建城、打仗、移民,都是陛下的内帑在掏钱,如果换成国库来承担,怕是一百年也做不完。”    他坚持认为高关税。    白圭也在思考。    没人担心逃税的问题,只要在大明这片土地上,就没人能赖得了朝廷的钱、陛下的钱,除非不要九族了。    “不如这样,先行高关税,然后看情况适当减免。”王复建议。    李贤眼睛一亮:“这个办法好,灵活控制关税。”    朝臣皆觉得王复的办法好。    “商税也可以这样设,设得很高,然后再适当减免,每年设的商税标准都不一样,或者三到五年一改。”    王复的办法是真好,灵活收税。    白圭却幽幽道:“一旦灵活收税,可就有人会钻空子了。”    “不怕人钻空子,没人不犯错,只要不停增加法律,完善政策即可。”王复看得很开。    反正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