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计划赶不上变化,边境向南推,开疆拓土!  (第4/6页)
边永这样出使的明臣,都是大明中枢不得志的人,他们距离在朝堂上显贵,缺的就是钱而已。    明廷和安南一样,都是富者上,穷者下。    边永只要答应他,边家就能成为豪富之家,边永入主明廷中枢,也就指日可待了。    所以,他认定,边永会倾向于他的。    用边永联络那支驻扎在鸿基的明军,令其成为自己的助力,整个安南有的,他都可以送给边永和夏埙。    边永这条线,还可以放得更长。    他以钱财支持边永,入主大明中枢,以后他就可以cao纵边永,来左右明廷朝局。    一连串的计划,在黎宜民脑海里形成。    果然。    边永又和丁列密谈。    他在安南中枢长袖善舞。    夏埙则在鸿基cao练兵卒,然后又把同甘城给建起来了。    来得人越来越多,无处安置。    聚集的商旅也越来越多。    鸿基竟成为商业中心。    竟然有很多安南人想要从军,遭到夏埙的拒绝。    到了四月末,方瑛姗姗来迟。    以鸿基为中心,附近十余个城池,都被明军给占了,明军人数超过四万,商贾近万人,外加护卫等等,竟云集十万汉人。    而安南中枢一直都没有反应。    仿佛鸿基并没有被占领。    “方总督,该怎么收场啊?”夏埙苦笑。    方瑛两手一摊:“都是你搞出来的,本督哪知道怎么收场啊?”    夏埙想哭,送往中枢的奏报还没传回来呢。    他现在也没法收场了。    最大的问题是天气问题,进入五月,安南就进入雨季了,肯定没法运送了,保存也是个大问题。    转眼就五月了。    这天已经愈发不好了,尤其是海边,随时都有台风侵袭,粮食存放更加危险。    要么铤而走险,在五月之前把粮食装船,运送回国。    可海寇还在海上漂着呢。    他们急,海寇也急,就等谁先沉不住气。    要么就破罐子破摔,把安南北部给占了,和国内打通通道,也就运送回国了。    但说来说去,都得等雨季之后。    “哈哈哈!”    方瑛大笑:“夏大人莫要发愁,陛下看到你的奏报,一定会开心的。”    没错。    朱祁钰正在宫中,开怀大笑:“朕就说吧,夏埙是个能臣!”    朝臣也不知是该笑,还是该哭。    变化总比计划快。    三月份时候,是计划把安南买空。    四月份的时候,又计划买卖安南人口。    五月份,鸿基到手了,六千船的粮食停在鸿基,无法运回国。    “陛下,北方已经整军了,就等着军粮呢!”    耿九畴苦笑。    入朝鲜的一路,王越已经去了。    袭扰女真部的毛忠,也已经出兵了。    就等着攻伐兀良哈两路大军呢,重点是缺粮啊,皇帝答应的,用安南的粮食,征伐兀良哈,不必从民间征集粮食。    结果,五月了,粮食呢?    “朝中可有能调配的粮食?”朱祁钰也不知道夏埙的计划呀。    通信实在不方便。    他只能放权。    让夏埙随意施为,再令夏埙、边永、逯杲、廖庄等人相互配合,同时还要求方瑛配合。    所以就闹出这么一档子事。    既高兴,又无奈。    “陛下,户部可没粮食呀。”耿九畴立刻道。    姚夔苦笑:“陛下减免了今年各地的粮赋,中枢总不能出尔反尔吧?”    “陛下,您别看微臣,微臣也弄不到粮食。”白圭往后蹭。    “朕知道你弄不到,没让你弄呀。”    朱祁钰瞪了他一眼:“要不改攻伐为袭扰?”    “咱们也不要兀良哈的地,就打他一顿,这样也就节省粮食了。”    那您早说呀!    朝堂为了讨论出兀良哈的人选,费了多少口舌?    关键有的人还收礼了呢。    您这改了口风,我们收的礼怎么办啊?    “没有粮食,朕也没辙。”    “只能派轻骑袭扰,烧毁草原,掳掠人口等等。”    “尽可能的消耗兀良哈的实力。”    这是老生常谈的事情了。    几乎每年大明都会做。    “安南之事,诸卿怎么看?”朱祁钰把话题拉回来。    姚夔率先开口:“陛下,五月就是安南的雨季,粮食估计是运不回来了。”    “根据夏埙奏报中所写,安南朝廷并未管鸿基,这就说明,安南朝廷混乱不堪,中枢管不到地方。”    “再结合边永奏报。”    “老臣估计呀,这安南新主怕是命不久矣了。”    姚夔和朱祁钰想的差不多。    暴君的下场,只有死路一条。    “姚卿,你是想借着安南朝局之乱,在安南做些文章?”朱祁钰看着交趾省地图。    大明的安南地图,还写着交趾。    交趾,永远是汉地的一部分,永远不可分割。    “陛下!”    姚夔忽然跪在地上:“老臣认为,趁机收取交趾北部!”    此言一出,养心殿里议论纷纷。    重臣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坚持挑起安南各国内乱,让其互相征伐,最后由大明摘取胜利果实。    另一派认为,安南政局混乱,干脆就推翻安南,收回交趾。    各有各的道理。    朱祁钰目不转睛地看着地图,若收回鸿基以北,那么河内就无险可守,安南一定不会坐视不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