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小典的随笔日记_第二十八天 8月26日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八天 8月26日 (第2/3页)

就不描述了,总而言之,真的就只是随兴报个名而已,顺便给天天闲得发慌的大学生活找点事做。

    现在是下午两点十三分。

    今天是星期五。

    我们的课程安排真的特别有意思,周一到周三完全满课,周四周五一共两节课,单周就是每天一节,双周就是周四上午上完。

    留下来的超大量充足时间,足够我们进行超级多的自学。

    同时也给想要放松的同学们一个绝佳的摆烂机会。

    我并不认为摆烂有什么不好的,因为当年我也是一个天天摆烂的普通人,我又不卷,主动学习是因为我对这知识真的太感兴趣了,就像看网文那样的感兴趣。

    不过,在这里,还是要对昨天荒废的时光道个歉。

    昨天一整天,因为早cao和体育课下雨不上了,我几乎用一整天沉浸在《诡秘之主》和LOL手游的世界中,完全沉浸,无法自拔,以至于连每天的日记和学习笔记全部荒废了。

    笑死了,星期三的学习笔记我也没写。

    但准确的说,我认为,那种学习笔记是非常非常没有用的。

    对课本上的知识只复刻不思考,不提问,不质疑,抄再多次也没法理解,没法记忆,不属于自己。

    我需要在不停的询问和回答,这种自问自答之间,思考和寻找到心理学的奥秘所在。

    就像论语那样,一问一答一思考。

    最后再整理成结论式的学习笔记什么的。

    现在,我对学习笔记的模式和规范还停留在初步的探索阶段,如果这种新方法好用,那就用一段时间再说。

    现在,我应该去教学楼自学了,顺便买几杯咖啡润润脑。

    (中午不睡觉似乎对我来说还是有点伤的。)

    好了好了,稍微放松一下,比如……去吃个午饭什么的。

    我已经开始感到明显的饥饿了,包括肚子真的会咕咕叫这个事实(有谁研究过为什么嘛?)。

    那么……中午吃什么好呢?

    不对,应该是下午。

    管他呢,去吃就完事了。

    我在背包里放上了《人格心理学》这本课本,打算在午饭后去教室里或者图书馆自习自习。

    我尝试一下那种实时直播式自习方式,就是一边看书一边思考,把我的每一个疑问和自以为是的回答全部写在学习笔记里……

    不,不应该叫做学习笔记,应该说是,学习报告。

    我还没尝试过这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听起来就很有意思,决定了!待会一定要这么试一下。

    为什么我没有尝试过,真正成为一名研究人格存在状态与可能性的心理学理论家?

    难道没有进行系统性学习的存在就没有资格成为一名思想者吗?不是这样的,思想者与学习者并不存在一个严格的先后顺序。

    思考与学习应该是互相支持、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思考产生疑惑,疑惑需要解答,学习获取知识,知识形成真理,真理解答疑惑,真理需要实践,实践遇到不足,不足产生思考,由此形成完整的逻辑闭环。

    一位智慧的学者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理论的根本逻辑非常严谨,同时完善了对真理的根本定义,我认为这是非常正确的,无法被实践证明的知识只能算作伪科学中的歪理,这是当代学术界客观存在的逻辑共识。

    填鸭式应试教育下,为什么存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产生了厌学的情绪,我个人认为,因为孩子们学到的知识无法用在生活的实践中,无法对这些知识所回答的问题产生属于自己的思考。

    他们不知道这些知识为什么要存在,为什么要记住,为什么古诗词一定要背下来,为什么文言文一定要翻译,为什么我们要考英语(我现在依然无法理解),为什么我们要学解析几何……

    (尤其是没有接受过大学以上高等教育的)家长们不会告诉他们的孩子为什么,因为他们自己根本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只知道:好成绩=好学校=好工作=自己和孩子都可以“幸福”生活,他们只知道这些,他们没法回答本质原因,他们根本不知道。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会说出那一句让所有孩子们憎恨原生家庭的千古名句:

    【这都是为了你好,你长大后自然就知道了。】

    为了我好?

    长大知道?

    群氓的愚昧性会让他们强迫自己的孩子变成他们自己的形状,从行为上,到思想上。

    他们根本不会认为,一个刚上小学初中的孩子就能够思考社会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

    在我初二的那一年,我在阅读大刘早年短篇《赡养人类》的时候,被其中一句真理给震撼到了:

    【教育的本质,就是社会阶级流通的渠道。这是一条从上到下连通整个社会的管道,所有人被允许在里面自由上下,唯一的标准取决于知获取的知识量。】

    【当教育这条管道被截断的时候,社会财富就已经完全固化了,并且向着越来越极端的方向倾斜,直到最后,整个星球上的99%财富由一个人所持有,那个人就是文明的“终产者”。】

    教育是阶级流通的唯一渠道。

    这个观念,或许只限于在《赡养人类》的小说世界观中存在,但在现实世界中,这句话就不对吗?

    至少,讲对了一点,教育是阶级流通的渠道。

    而且,在我所生活的现实世界里,教育的中考和高考,尤其是高考,这是所有同胞在一生中站在同一条完全平等、无法暗箱cao作的平台上,仅仅依靠自己成年前的6年中学教育中,证明自身的知识获取与应用能力足够改变命运的最公平机会。

    真的,我们生活的世界,在教育公平上,要比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公平太多太多了。

    但是啊……没有人告诉过孩子们这些真理啊。

    他们不能理解,不能思考,不能自发产生疑问,在没有自主动力的前提下,如果还遇不到一个好老师,他们又怎样能够凭着自己的意志力来学习一大堆和生活完全不相关的、繁杂又无用的知识呢?

    但……我们又真的有资格责备教育体制的不够好么?

    没有。

    因为在这些层面上,大人物的思考要比我们这些普通大学生复杂多了。

    说一个根本上的问题:高达15亿人口基数的我国社会,假设存在20%的义务教育阶段儿童,那就是两千万到三千万。

    我们该如何保证三千万学子的教育公平?

    我们该如何保证,大山里的留守儿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