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05.蓝光计划⑴ (第2/2页)
,耿需要很多的时间;如果时间允许,除了自己的性命,也愿意素描这幅图画,粗矿中带着细腻。 2017年上半年,用“长征七号”送“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升空。火箭、航天器联合总检查以及相关转场准备工作后,整体运到发射工位,垂直在发射架上,正在实施燃料加注。 郝秋岩将手握了握办公室的把手,离开二楼向走廊走去,在楼梯口遇到总工程师、中心主任,他们边走边谈。王福臣说:“火箭发射进入不可逆状态,不能掉以轻心。”郝秋岩说:“我们文昌控制中心与北京飞控中心确保‘长征七号和天舟一号’顺利升空。”杨立江说:“高精度轨道确定及预报、高精度的返回控制、交会对接轨道控制、月地高速再入返回等等这些关键技术,而且这些技术都具有我们自主的知识产权,为咱们后续的工程任务,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火箭发射前的这段时间,基地里的人员,就像准备一次大考一样,既紧张有认真。王福臣说:“以后我们就不能简单的称之为飞控,应该称之为运营管理,运营管理的范畴就比飞控的范畴更大。不仅仅要管一个航天器,同时要对整个的物资、配给、人员、访问,国际合作,等等这些全部都要有全天化的方案。” 杨立江说:“今年的发射任务很繁重,维持一座轨道空间站除了要有成熟的载人飞船与对接技术外,还要有货运飞船的协助。”王福臣说:“每次发射都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杨立江停下来说:“可以乐观一点,未来的几年内,我国的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的任务量将不断加大,甚至航天的探索领域将向更远的深空和星空发起挑战。” 三人径直走过去推开门,大厅中一排排桌椅上面摆放着电脑,电脑后面坐着监控人员。由于发射任务比较重,控制中心是发射的关键一环;为了确保口令清晰、发音准确,组织各系统反复细化方案、反复推演流程,郝秋岩已连续多天没休息好了。尤其到了发射前的几天里,更加地不敢有丝毫懈怠。领导们巡视一番后离开,郝秋岩也到休息室躺一会儿,十几分钟后,又回到工作岗位。 2017年4月20日,大厅里一片寂静,准备倒计时: 90分钟准备。 60分钟准备。 30分钟准备。 10分钟准备。 01分钟准备。 40秒,明白。 30秒,明白。 20秒,明白。 10秒,10、09、08、07、06、05、04、03、02、01,点火。 7.3秒后(19:41),‘CZ-7、天舟一号’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腾空而起,奔向浩渺深邃的太空。百无聊赖的黑夜,一下被这金光吸收。 “距离、19时、413、35秒、361毫秒”,“阵地112跟踪正常”,“程序转弯”,“阵地遥测信号正常”,“阵地1115跟踪正常”,“文昌光学雷达跟踪正常”,“遥测信号正常”,“文昌飞行正常”,“阵地112跟踪正常”,“阵地遥测信号正常”,“阵地315跟踪正常”,“阵地110跟踪正常”,“文昌光学雷达跟踪正常”,“遥测信号正常”,“文昌飞行正常”......助推器分离.....” 按计划,两个航天器先后要进行3次交会对接,3次推进剂的在轨补加。透过大屏幕,郝秋岩注视着CZ—7火箭喷薄而出的烈焰,朝向天宫二号飞去。这次航空任务包括发射、运行、回收,并形成海陆空监测网;所有相关人员都在密切关注,高度紧张,不敢有丝毫懈怠。火箭升空约596秒后,船箭分离...... 海南文昌航天城指挥控制中心的人员都很兴奋,暗暗地长吁一口气。发觉大屏幕的光线从清晰到模糊,眼前一黑,郝秋岩跌倒在工作岗位上…… 北京航天指挥中心通报:CZ—7火箭飞行正常,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已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太阳帆板展开正常。 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总指挥部宣布:天舟一号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