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3章 以工代赈  (第1/2页)
    刘鸿训的倒台,在明末波澜壮阔的政坛中连浪花都算不上,后世研究史学更是提都不提。    可这件事在如今的朝堂,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他可是第一个倒台的东林党高官。    这件事的发生,预示着刚刚登基的崇祯皇帝,对东林党的信任,仅仅维持了五个月都不到。    原本在阉党覆灭、东林党霸占朝堂的局面下,其他各路势力只能伏低做小、退避三舍,惶惶不可终日。    现在,发觉新皇对东林党也不是那么的信任后,他们的胆子和步子,不可避免都会大起来。    显而易见,朝政纷争,旦夕而起。    有识之士,如刘宗周、侯恂、曹文衡等,全都忧虑难安。    掉进了权力漩涡的,如钱谦益,却一心只想着谋私,罔顾大局。    刘宗周、侯恂特意在临清驻留多日,就是为了等候钱谦益,希望能够弥合他和周延儒的矛盾,团结东林力量,把控朝局。    现在看来,这个想法破产了。    户部派遣的钞关主事来的很快。    张继孟是在钞关之变四日后到的临清,这位主事第五日就风尘仆仆地到了。    此人名叫吴道昌,天启二年三甲进士。    原为户部湖广清吏司主事,此番被派来担任临清钞关主事。    这绝对是大好事。    毕竟一个是户部小官,一个是天下第一钞关的主事,头顶上还没有婆婆。    吴道昌兴致勃勃赶来,跑到钞关码头一看,瞬间心凉了半截。    河道里的沉船数不胜数,码头还塌了半边,当地官府组织人手捞死尸都还没有结束。    “各位大人,下官前来之时,陛下和上官催促紧迫,京师百万之众更是嗷嗷待哺,实在是耽搁不得啊。”    吴道昌团团作揖,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他上午到的临清,下午京里的催促就到了。    没别的意思,就是责令他必须尽快疏通运河,保证京师供应。    可吴道昌一看了实地情形就知道,此事只凭钞关自己,是绝对无能为力的。    刘宗周问道:“京里的钱粮何时拨付?”    其实对于钞关码头的情况,在座的都已经做过评估。要想疏通、重建,必然是个大工程,没有上千人出动,是绝对做不到的。    可要想驱使上千人劳役,就必须要有足够的钱粮,否则的话,民夫非得造反不可。    吴道昌脸色更加难看。    “下官临出京时,陛下有言,临清本地膏腴,当为朝廷分忧。”    众人脸色难看至极。    这就是要想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    瞿式耜当场就炸了。    “本官刚刚接任临清知州,府衙账册都还没有清理完毕。府库里一分存银都没有,空的都能跑马。哪里还有钱粮支应?”    前任临清知州、同知等既然是阉党中人,那贪腐就可想而知。    瞿式耜接的不是肥差,而是一个大窟窿。    吴道昌急的嘴角起泡。    “无论如何,京师安危我等都担待不起。稍有差错,陛下和朝廷怪罪下来,多少脑袋都不够砍的。”    他说的情况,谁又不知道呢?    侯恂、刘宗周对视一眼,更加对前景悲观起来。    事关京师安危的大事,做皇帝的居然不舍得掏钱,还要让下面快速完成,天下间哪有这般的道理?    张继孟想了想,朝曹文衡建议道:“明府,不知可否向巡抚、布政使司求助?”    不提这个还好,一提及这个,曹文衡就拍了桌子。    “码头之变天下哗然,时至今日,省里可有分说?”    大家伙明白了。    山东巡抚、布政使司那边是在装聋作哑,当做不知道呢。    这么大的麻烦,谁愿意掺和?    反正临清乃要害之地,有点风吹草动京师就会直接干涉,山东巡抚、布政使干嘛要跳进这个火坑?    老老实实躲在济南,不舒服吗?    现在,情况清楚了。    皇帝和朝廷那边不给钱,却要求运河早日疏通。    临清本地官府没钱,钞关力有未逮,却必须要把事情做好。    山东巡抚、布政使知道也当不知道,甭想会有什么支援。    在座的临清大小官员,全都坐困愁城,束手无策。    左梦庚是小辈,本来这样的场合没有开口的资格。他能来参与,也是被刘宗周带来的。    这几日刘宗周一有闲暇,就在钻研《国富论》,有不懂的地方就抓着左梦庚咨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