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九章:大理寺判决,民怨爆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第2/3页)
,明着是问有何看法。    实际上是问苏长歌下一步打算怎么做,毕竟如此大费周折的凝聚民心,甚至不惜以身作饵,总不能就是为了赦免死罪吧?    “臣恳请太子殿下,将此案交由都察院和大理寺秉公处理。”    苏长歌开口,没有半点犹豫。    “大理寺?”    闻言,太子有些惊讶。    谁不知道。    大理寺和都察院是丞相那边的人,让他们判决,能做到秉公处理?    但很快,太子就反应过来,苏长歌这摆明是想将都察院和大理寺放在火上烤,但凡稍微判轻一些,宗室王爷和那些想置他于死地的士绅都不答应。    而若是斩立决。    本就心存不忿的百姓必然感到心寒。    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    都察院和大理寺为了自身利益,肯定会判苏长歌斩立决,讨好宗室和士绅。    换而言之。    苏长歌此举其实是在逼迫百姓。    想到这。    太子奇怪的看向苏长歌。    难以想象,一向以仁义闻名的苏长歌,竟然会如此cao弄民心。    但他又转念一想。    自古以来圣贤有几个傻白甜?剖开心一看全特么是黑的。    他们只是在百姓和读书人眼中纯粹无暇,但用起权谋手段来,可半点都不比jianian佞贼子差,甚至还要超出数倍不止。    “本宫明白了。”    太子点头答应一声,接着问道:“苏爱卿,那你准备如何了结此事?”    “还没想好。”    闻言,苏长歌摇了摇头。    他并非藏着不说。    只是确实没想好该怎么解决这件事,或者说没想好用那种方法。    最简单自然是手搓天地异象,有天命加持在,又有民心凝聚,无论是谁,碰到了都要退让三尺,保住性命肯定是够用。    但这么做没太大意义。    苏长歌最想的,乃是借此机会,解决之前所思考的那个问题。    如何肃清儒道中的那群害群之马。    而此时,听到回答。    太子差点没气血上涌晕过去。    你将事情搞的这么大,现在居然告诉本宫没有想好该怎么了结此事。    这一刻。    太子想打苏长歌一顿的心都有。    但他还是忍住了,深深的看了一眼苏长歌后,没好气的说道:“不管怎么样,你惹出来的祸,自己把烂摊子收拾掉。”    话音落下。    太子转身离开牢狱。    准备回去将此事禀报给父皇,让大理寺和都察院来接这个烫手山芋。    苏长歌则是在牢房内,找了处干净的地方坐下,抬目望向窗外柏树上的乌鸦,眼神深邃,继续思索着那个问题。    而很快。    随着老皇帝从太子口中得到消息。    并未有过多的犹豫。    就将案子的审理定罪全权交给大理寺,都察院负责监督,自己则不幸卧病在床。    一时之间。    整个天下目光皆汇聚在大理寺身上。    苏子由更是心中一咯噔。    大理寺判决,都察院监督,都不用四舍五入,这不是让他弟弟死吗?    随即,当他急匆匆的跑到皇城想要面圣时,却被太子给拦了下来,让他不用担心,安心坐在家里等苏长歌出来就可以。    听到此话。    苏子由下意识的想追问。    太子却避而不谈。    见状,他知道肯定是弟弟有什么主意,于是也就没再追问。    不过等回到家后,尤觉不妥的他,立即开始两手准备,安排劫法场的各项事宜,万一出现变故,也能保住弟弟的性命。    而与此同时,大理寺内。    官员们却是犯了难。    事不到自己头上,不知道有多难,别看上奏时一个劲喊着诛杀苏长歌。    可是现在,真让他们来审查定罪。    却又迟迟下不了手。    理由很简单。    这些日子为苏长歌说话的官员,为苏长歌请愿的百姓,实在太多太多。    真要下令诛杀苏长歌,他们估计刚走出这个门,就要被皇都百姓唾骂,得罪天下万民,这份后果让他们难以下手。    “诸位觉得这桩案子该如何判?”    大理寺卿开口。    明面上是问大家觉得该怎么判。    但实际上是不想一个人背锅,出了什么事整个大理寺官员一起扛着。    然而,伴随声音落下。    整个大理寺衙门内却是鸦雀无声。    官员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说诛杀苏长歌,但也不能说法外开恩。    毕竟宗室、丞相和士绅们都在边上盯着,他们一个个都恨不得置苏长歌于死地,谁说法外开恩,便是开罪了他们。    一时之间。    这桩案子陷入两难处境。    直到良久。    还是大理寺卿开口打破了沉默。    “诸位,苏长歌擅自处决官员,逼死藩王,乃是铁一般的事实。”    “民心固然重要,但吾等却不可让民心左右吾等判案,按照大晋律法,当判处苏长歌斩立决,整肃朝纲,诸位以为如何?”    声音响起。    众人纷纷看向大理寺卿,然后便一个个开始附和起来。    “大人所言极是。”    “吾等作为朝廷官员,绝不能因情徇私,当依法定罪。”    “吾附议。”    大理寺卿执掌整个大理寺。    上司现在说斩立决。    他们作为属官自然不会跳出来反对,也不会在这个时候不识趣的撇清责任。    毕竟大家伙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责任不想背,好处又想要。    天底下哪有那么便宜的事?    “既如此,那还请诸位与老夫在这卷宗上联名,送去皇宫等陛下御批。”    大理寺卿说完。    属官们相互对视一眼后便起身,轮流在卷宗上签下名字。    很快,等所有人都签完后,大理寺卿长长的吐了口气,在众人的目光中写下自己的名字,接着将卷宗交给下面人送往皇宫。    民声虽然重要。    但百姓却手无实权,而且还善忘。    等过个五六年,飞黄腾达起来,谁又会记得他们今日之举的?    也就如此。    卷宗被送到皇宫后。    因为老皇帝卧病在床的缘故,看了一眼,就让丞相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