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二十四章 变故  (第1/2页)
    这个武夫好凶猛正文卷第十七章变故曹父曹母知道曹肃接了个护卫的活。    喜不自禁。    曹家不是大门大院,二老最想要看到的便是两个儿子能有出息。    本来,曹家大郎是一个很好的标杆,后来被人打残了。    这一残,就逼出了一个更能做事的曹家二郎。    如今的曹肃,加入武馆成为外门弟子,被于家聘请为护卫,个人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都急速上升。    富商护卫,那已经是一般小老百姓根本不敢得罪的存在了。    虽然曹肃不怎么稀奇,但曹父曹母非常重视。    堪比这段时间除了为大郎挑亲之外,最重视的一件事。    曹父曹母为曹肃买了双新的布鞋。    因为曹肃本来就一直穿着武馆的练功服,算是新衣服,如今又换了双新布鞋,装备一身新,和以往大不相同。    这让曹兴看了,都有些吃味了。    “也不知道我结婚能不能穿一双新鞋。”    他小声嘀咕,却正好被曹母听到。    曹母笑道:“没事,你们脚的尺码都差不多,回头让阿肃把鞋子借你穿两天就行了。”    原来真没准备买新鞋。    曹兴感觉自己的膝盖中了一箭。    这婚结的也太惨了。    .......    曹肃和于武汇合后。    便加入于家护卫队里。    护卫队有三位老护卫,是于家自己的护卫。    为首的叫“老黄”。    老黄的年纪很大了,精神状态却不错。    他穿着灰色的衣袍,高马背上挂着一柄长刀,左脸颊有一道深疤。    “咱们做护卫的,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知晓“护卫”之意。”    “护的是东家的安危,卫的是东家的性命。”    一开口就是老护卫了。    老黄随后又讲了一些“规矩”。    大概就是说大家要听从他的指挥,如果遇到贼人,第一时间要发出讯息预警,不要热血上头,单打独斗。    话虽然都琐碎,但听着在理。    曹肃很认真地记了下来。    出了北城以后,众人便加快了步伐。    来了这世界这么久,曹肃还是第一次出城。    他早就想出城了。    只不过以前太弱了,心里对未知的世界还是有些慌的。    现在大家抱团出城,就明显好很多。    城外的世界,广袤无垠。    官道两旁的田野上,皑皑白雪未化;极目远眺,尽是杂草漫野,天地间一片苍茫。    于家的庄园在城北十多里外,众人步行一个时辰就到了。    “今晚大家先休息一下,明日庄园中的众多佃户去田间劳作,就要劳烦诸位护卫庄园了。”    于武拱手向众人说道。    众人抱拳回礼,这都是说好的工作,本该如此。    护卫一共分为巡逻和站岗两种。    按照庄子的布局,分了三班人马。    除了庄子里本来的护卫人员外,新来的护卫便组成了一支新的巡逻队伍,是为一班,下设三个小分队,在庄子里转悠。    曹肃跟着老黄,隶属于第一小分队。    整个庄子坐北朝南。    硬山、坡顶、砖木石结构,布局为三组六院,主宅在正中间,其他房屋建筑呈两边分布,井然有序。    曹肃怀揣短刀,边走边看。    和城南紧凑的房屋相比,这边的庄园虽属“乡下”,但空间很宽阔,算得上是“豪宅别野”了。    “于家可真有钱。”    “这庄园据说也不是于家祖传,而是前些年的时候,于家从另外一个富庶商甲中买来的,可见财力雄厚。”    巡逻闲暇时,曹肃听到了护卫的议论。    也都是武馆的外门弟子,大家都熟悉,随口便开始天南地北地瞎聊天。    “曹兄,听说你和于师兄的关系很好,这庄子,你应该不是第一次来吧?”    有个弟子便开口和曹肃搭话。    可曹肃真的还就第一次来。    他和于武的关系,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    只不过前段日子,他和于武同为“武馆吊车尾”,而他又从来不轻视任何人,这才和于武多讲了几句话,稍有交情罢了。    曹肃笑了笑:“我才拜师武馆一个月不到,确实是第一次来。”    “那我们都一样,都是第一次。”    弟子们有说有笑,比较轻松。    这确实是一个轻松的活,半个月时间一到,就能挣2两银子。    当然,也会有些风险,可风险和收益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庄子挺好的,就是大家都忙着开春耕地,人气少了些。”    “马上就要年祭了,等年祭一过,庄子会更加忙碌。”    年祭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    年祭一过,就意味着旧年翻篇,迎来新年。    曹肃等人的“高工资”,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正好在年祭档期之中。    腊尽春来,万物生长。    人们通过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    在平城地界,人们祭祀的都是“无上天元神尊”。    通常,也称作“天神”。    ........    ........    年祭日。    庄子里的人们屠猪宰羊,聚集在了一起。    这庄子里,大部分都是于家的佃户。    少部分人是于氏族人,大约两百多号人。    一眼看去,也乌泱泱的,真是不少。    正宅堂前,安放了供桌。    供桌上是家谱家规、神牌灵位、香炉、供品等等。    “奏乐,迎先祖!”    随着一声高喊。    整个庄子,就变得肃穆起来。    于氏族人轰然一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