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 议事 (第2/2页)
遣孙腾往汾州报信,劝说尔朱兆早入晋阳,阿惠,你认为我是出于何意?” 高澄若是回答不上来,高欢准备将其中道理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儿子听。 自己的阿惠,自小聪颖,现在培养也不算晚。 尔朱兆是如何被玩弄,高澄一清二楚,他组织语言道: “兴许是阿爷视尔朱兆为掌中玩物。” 高欢剑眉微挑,心想自己的反意真写在脸上? 否则为何连十岁的儿子都能知道。 “你继续说。” 高澄应了一声,继续道: “阿爷见疑于尔朱荣,方被置于晋州,晋州虽富,但绝非王业所在。如今阿爷遣孙长史北上传讯,此举可得尔朱兆信任,若能借此离开晋州,犹如蛟龙入海,再不受尔朱氏节制。” 这番话一出,高欢再不将高澄当做十岁孺子看待。 他拍拍身边的蒲团: “阿惠,坐过来。” 待高澄坐下,高欢郑重地问道: “既然晋州不足以成事,那何处可为基业?” 高澄神色依旧平静,并无半点得意: “阿爷心中早有定数,何必考校孩儿,当初北镇动乱,阿爷不愿从贼,与怀朔、武川两镇豪杰共守怀朔镇城。待迁居河北,仅数月,六镇乡民又叛,怀朔、武川二镇豪杰尽皆投身义军,无非是北疆穷苦,难以成事,而河北富庶,得之可为王业。” 高欢很满意这个答案,他又问道: “河北如何可得?” “需河北士族襄助。” “如何使河北士人助我?” “关键在天子。” “为何?” “天子潜蕃时,与河北士族广施恩义,河阴之变,尔朱荣囚禁天子,渤海高氏据河济之地叛乱。天子脱困后,仅一封书信便劝降了渤海高氏,天子若死于尔朱氏之手,河北士族必定群情激愤。” 两父子一问一答,高欢再也沉不住气,放声大笑: “我无天柱之忧矣。” “阿爷,若是尔朱氏不杀天子又该如何?” 高澄故作懵懂,他这个年纪可以聪明,可以眼光长远,但绝不能腹黑。 高欢抚着高澄的脑袋,语重心长道: “尔朱兆得晋阳,继承晋阳军队,其势为诸尔朱之首,天子也必然会落入他手,届时便是为父寄去书信的时候。” “阿爷是要教唆尔朱兆弑君?” “不,为父要告诉尔朱兆,天子身负众望,万不能有弑君之心,其人少智,他既会以为我忠心为他着想,又会认定天子不可留。” 玩阴谋诡计,cao弄人心,高欢可太熟悉了。 “孩儿多谢父亲教诲。” “阿惠,往后我与下僚商议大事,你可随侍左右。” “孩儿承蒙父亲信重,必尽心竭力,为父亲筹谋大业。” “好!好阿惠!好孩子!” 父子两相视而笑。 高澄也终于得到了他想要的,比原主早了两年参与大事谋划。 他需要尽早的参与高欢霸业,如此才能积累威信,尽可能地减少将来汉化改革的阻力,毕竟高欢的根基在于一直追随他的六镇鲜卑。 才辞别父亲,母亲娄昭君遣来的婢女已经候在外边。 母子才见面,娄昭君就迫不及待的关心道: “你阿爷将你唤去是为了何事?” “阿爷考校孩儿才学,准许孩儿往后参与大事决议。” “看来阿惠的才学得到了你阿爷的认可。” 娄昭君心情愉悦,脸上洋溢着由衷的笑容。 当初相依为命的苦日子,让母子间的感情尤为深厚,否则也不会将他骄纵得叔父才死数月,便干出同样的荒唐事。 “是阿母教导得好。” 高澄乖巧道。 “日后参与议事,要多学少说,对待追随你阿爷的长辈们,持礼要恭敬,莫要怠慢了他们。” 娄昭君拥着高澄,谆谆教诲。 此时的她还不是北齐皇位数次兄终弟及的主导者,反而一心牵挂在最疼爱的长子身上。 “阿母,阿兄。” 年仅五岁的高洋一进门便看见依偎在一起的高澄母子。 要说不嫉妒,那都是假的,同为父母子嗣,兄长相貌俊朗,而自己不仅丑陋,更伴有严重皮癣,不止母亲偏心兄长,两位jiejie也跟自己顽不到一起,仿佛他是家中多余的人。 “侯尼于来了。” 娄昭君这才放开了高澄。 高澄也打量着这个可怜又可气的弟弟。 论能力,高澄不得不承认,这个未来依靠装傻扮蠢来化解猜疑的北齐开国之君,军事胜于兄长,他屡败柔然、突厥、契丹,又南征萧梁,威震夷夏,被突厥可汗称作英雄天子。 但相较于仅好人妻的高欢、高澄父子,他行事甚为暴虐,北齐一朝风气败坏,高洋能分得三分之一的功劳。 恶有恶报,荒唐一世,到头来妻妾被高湛所辱。 高澄暗自叹息: 未来这个家,不好当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