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器近:西街小铁匠_第十章 我与黄泉不共戴天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章 我与黄泉不共戴天 (第1/2页)

    郑太守趴在地上,显得如此卑微。

    高阳台依旧无动于衷,不见喜怒,只有威压!

    一阵沉默!

    高阳台忽然岔开话题,随意问道:“郑大人,本座听闻临沧城前阵子平反了一起尤秦氏谋杀夫家满门的冤案。最后查的真凶竟是按察司常佥事的二公子,可有此事?”

    郑太守不知所以,但事关自己下辖官员,人死灯灭,当即义正言辞道:“大武庇佑,天理昭昭,那常二公子常威藐视大武律法,仗势作恶,理应得到严惩!”

    “大武庇佑?”高阳台轻哼一声,淡淡道:“那尤家不过临沧城一户普通人家,独子尤进才也是去年方考得的举人,之后取了门当户对的秦氏为妻,一家倒也和睦。不料三月前尤秦氏忽然毒杀尤家满门,一审供词所传乃尤进才经常酒后家暴,尤秦氏忍无可忍,方下死手......”

    郑太守听得一身冷汗,敢情高将军是来追究自己包庇失察之罪,赶紧出言辩解:“启禀高将军,当时案发现场唯尤秦氏幸存,嫌疑最大,所以被知府暂时收押,左邻右坊一些闲言碎语,扰乱了知府的审查,才导致了一审的误判,不过下官当即督促,发回责令重审,最后方才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高阳台不置可否,仿佛自言自语道:“但月前,按察司常家满门被杀,死状恐怖,唯独留了常二公子常威活口。常威自此精神失常,逢人便说尤举人冤魂回来索命,最后到知府衙门自首尤秦氏一案,坦言乃是自己看上尤秦氏,哄骗不成,恼羞成怒,遂及强抢。尤举人当场撞见,而后告至知府,被常佥事强行压回,继而准备进京告上大理寺。他常威便一不做二不休,杀了尤家满门,嫁祸于尤秦氏。”

    “坊间皆传闻,尤举人死后进了黄泉,遇上了罚恶司主司钟魁,允其冤魂回阳复仇,尤秦氏至此得以沉冤昭雪。百姓得知此事,无不欢呼雀跃,遂有歌谣‘世有冤屈,黄泉分晓。’!”

    “郑大人可信鬼神?”高阳台忽然轻飘飘地问道。

    听了大半天,郑太守算是听明白了这位高将军的话,顿时吓得匍匐在地上,高声宣誓:“大武英明神武,诸神绕道,百鬼退散!”

    此回答大义凛然,却又没正面回应。

    高阳台略微停顿,语调轻缓,不怒自威,“黄泉何者,郑大人心里应该清楚。陛下呕心沥血,不语怪力鬼神,不许妖物成精,励精图治,建立一个乾坤朗朗的大武!大武自建国始,一改前朝律法诸多漏洞弊端,更是亲自带头‘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自上而下,推及百州!,南琰浮洲内,一片清明景象!”

    “而如今,民间尽皆信奉黄泉赏善罚恶二司,言其专司民间不平之事。百姓歌曰‘生前是非功过,死后黄泉分辨’,大武律法已渐成摆设,不仅丧失公信力,更被民间形容成上位者的玩具。黄泉以如此手段,吸取民间信仰,挖陛下墙角,动摇大武根基,郑大人这是视若无睹,还是与黄泉沆瀣一气?”

    视若无睹?那就不要当这个太守了。

    沆瀣一气?那就随黄泉去吧。

    这一问,字字诛心!

    郑太守方才所言,皆被高阳台一一反驳,当下只能不住磕头,青石大砖已留下一片血印,随即高声道:“卑职幸蒙陛下天恩,不弃前臣,委以重任,死无以塞责。”

    郑太守深知,自己生死不过上位者一念之间,而如今自己却不知道高阳台究竟想做什么,只能先抛出自己所依仗唯陛下一人,以此表明忠心,再置之死地,自己主动担死责,且待高阳台意欲何为,到时自己再顺意而为,方是为下者正解!

    果然高阳台听到“不弃前臣”心中一阵冷笑。

    大武西出岐鸣山,自古以来便被认为化外之地,而今武统南陈不过十来年,尚未得民心所向。故而南琰浮洲内所辖百州,大多数依旧沿用前朝之臣,诸如临沧城如此偏远的州城,更以稳定民心为主。

    前朝南陈作风,自上而下,文官爱财,武官惜命,蝇营狗苟,在文治武功上皆是睁一眼闭一眼,得过且过。

    天子易位,国号易称,这些对地方边官而言也不过是铁打的官场,流水的天子。故而大武一入主南琰浮洲,地方官员尽皆俯首称臣。

    而大武新立,也正需要如此支持的声音,故而也不会轻易换掉这帮*****。

    历经十四年,大武一直励精图治,自上京伊始,开始辐射周边州城,万民敬仰。

    然而高阳台一路南下,离上京愈远,大武的影响力越小,到这临沧城,百姓更愿意信奉黄泉一流,而非大武律法。

    此等伤及大武国本,于高阳台所不能忍。

    “死无以塞责?”高阳台不由得轻轻摇头,淡淡道:“郑大人不必如此,本座并非御史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