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9章 锦绣长安  (第1/2页)
    饭罢,继续赶路。    林幼春眼望愈来愈近的大城,心中一宽,就与张三和林青儿说说笑笑起来。    三个人同乘。    倒少了许多寂寞与尴尬。    这一段官道。    由于离城颇近之故,所以,看上去格外平整,张三赶着马车,走在平坦的大路上,心情也十分舒展,他扬鞭催马,驾车疾行。    “驾!”    “驾驾。”    行至此处,路上车马行人渐多,再往前走一段,人马多得已不敢纵马疾驰。    挑担的……    背箩的……    坐车的……    骑马的……    坐轿的……    打卦的……    讨饭的……    张三缓缓勒了勒缰绳:“吁……    林大夫,你看前面,就是长安城了。    这是东门……”    林幼春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定晴观看。    远远地。    映入他眼帘的,首先是城门正上方,古朴典雅的《长安》两个大字。    林幼春认为。    这两个字。    一定出自高人手笔。    因为——它们是那么的好看。    再看。    城门两侧,是灰砖厚重,足足有三丈余高的城墙。    远远看上去,墙体斑驳沧桑,许多地方,因从来都无人攀缘之故,爬满绿色藤蔓,间有小花点缀,倒也别致。    墙上。    每隔丈余就有一个垛口,每个垛口处,都站有一名盔明甲亮,威风凛凛,手持长枪的士兵。    城墙上方。    垛口背后隐隐一座巨大箭楼,料想,无非是供这些守城将士们遮风挡雨,躲避风霜雨雪的地方。    墙下。    一条银带般的护城河,将城池围在中央。    那河,宽得无论谁见了,都会感觉到欣慰。    城门下一条官道上平铺着一座铰链收放的巨大吊桥,与又平又阔的官道衔接,白日里放下供百姓出入,夜晚收回用以城防。    再仔细看。    此时。    城门两厢各站着一队红缨头盔鱼鳞铁甲,手持刀枪的官兵。    他们倒没有仔细盘问进出的百姓,而是一个个窃窃私语,不知道在闲谈着什么。    看官兵们的表情与站姿就知道了,长安城治安一定极好。    应该。    足可称之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林幼春左看右看,他觉得眼前的景致两个眼睛简直看不过来,若是再多生两个眼睛才好。    特别《长安》那两个大字,让林幼春倍感亲切。    若问为什么。    没什么。    ——因为他认识。    这时,张三侧脸对林幼春道:“林大夫。    从官道进城,一直往前走,可直通府衙,十字大街正中间,右边第一座大房子,就是府衙,长安城太守大人办公的地方。    府衙后面不远……我们守备大人住在那里。”    林幼春“嗯”了一声:“嗯嗯。”    这时。    张三他们这支车队已靠近城门了,一行人跟在进城的车马百姓人群里,经过守城士兵的大致盘查后,进了长安。    进城了。    总得多看看。    林幼春左看右看。    但见。    这长安城的主干道上,一水的青石板大街。    那些青石。    看上去已经与马蹄和车轮,将彼此磨得锃光瓦亮。    两厢无数店家。    土杂、酒肆、布匹、当铺……应有尽有,琳琅满目。    右手边。    一家斜插着老大一面“沈”字酒旗的铺子门口,站着一个相貌标致,眉清目秀的妙龄女子,正在招呼着打酒客人:“李大哥,打几斤?”    “10斤。”    女子对面一个虎背熊腰的男人一边频频掂着手中钱袋表示自己不差钱,一边嘻嘻笑着,蹭到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