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0章 为什么而读书? (第2/2页)
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又能够怎么样呢? 唯一能够做到的便是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规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让她节哀顺变,赶紧离开“租界”这个法律规范和行为方式都十分“畸形”的地方。 经此一事总理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经常总理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问他的时候他总是在沉思,也不回答。 直到在一次课上,听了总理的发言才真正解开了这个所有同学心中的谜团。 那天的课恰恰是由学校的魏校长向大家讲授。 兴之所至时,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请各位同学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大家究竟是为什么而读书呢?” 此问题一出,便得到了同学们的踊跃回答。 “为明理而读书。” “为做官而读书。” “为挣钱而读书。” “为吃饭而读书。” “为名扬天下而读书。” “为改善生活而读书。” “为提高修养,规范德行而读书”…… 各类答案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魏校长听而不语,只是微笑的看着大家。 机缘巧合,魏校长在班级内扫视之下,无意中注意到了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的总理,于是打了个手势,让大家静下来。 接着,故意踱步到总理身前,让年幼的总理来回答这个问题,“来,我请这位同学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说的同时,还用手做了一个“请”的手势,将全班的吸引力都集中在总理身上。 总理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 他从来未曾想过,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 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总理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是的,少年总理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侵华列强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这里我想说,我不是总理,没有那样的雄心壮志和雄才大略,也没有总理的伟大抱负,更不会奢望成为一代伟人流传千古。但是,我知道,我是母亲的孩子,家里的男子汉,我应当且必须为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撑起一片天空。 没有富裕的家庭,没有雄厚的资产。 有的只是自己的双手和深藏在内心那颗勇往直前的信心和永不言弃的决心。 目前的我,唯有发奋图强,努力学习,好好读书才符合我这个年龄段应该做的事。 正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曾作《读书》一诗闻名天下: 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 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 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 瘴痾扰灵府,日与往昔殊。 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 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 倦极便倒卧,熟寐乃一苏。 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 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 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 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 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 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 全诗用二十八句五言诗,展示了柳宗元在读书的时候,一副憨态可掬的书痴模样: 时而闻趣事开心发笑,时而闻哀伤悲伤难受; 读书累了倒头便睡,醒来舒展身体,继续吟诵诗文,时刻沉浸在读书的海洋里,何乐而不为? 所以诗人情不自禁的感慨着用最后四句结尾:“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 从读书的开心惬意领悟到世俗功利虚名皆为尘土,故以心胸旷达、包容天下的胸怀作为结尾。 在读书过程中日滋月益,气爽神清, 在读书过程中修身养性,愉悦身心, 在读书过程中发奋图强,与时俱进, 在读书过程中宁静致远,力学笃行。 那时,我效仿了柳宗元读书明智的方法,效仿了总理读书励志的决心,暗暗在心中为自己制定了一个简单而又世俗的目标。 “为母亲过上幸福的生活而读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