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百六十章:倚老卖老胡尚书 (第2/2页)
因为,他刚迈出脚,便发现身后有人已经动了。 李贤! 胡濙原本懒散的神色,顿时变得犀利起来,只一瞬间,他心中转过无数的念头,最终,将目光落在了内阁队列中,某个风头正盛的阁老身上。 看来,这数年下来,许久不曾发威,已经让有些人忘了,他这个大宗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收敛目光,胡濙静静的站在原地,并没有动作。 但是,和他离得近的大臣,几乎同一时间望向了这位朝中资格最老的大臣,这一瞬间,他们感觉到,这位老大人,动怒了。 可惜的是,这一切,李贤并没有感知到。 他此刻心中万般无奈,但是也不得不站出来了。 俞士悦的这一击,实在是让他有些措手不及,如果说什么都不做的话,那么,这段日子的种种准备,只怕都要付诸东流了…… 疾步来到殿中,李贤开口道。 “陛下容禀,太子乃是国之储君,礼部万万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出阁的仪注,礼部已经几经商讨,但是,迟迟无法确定下来,此中有诸多难处,实非礼部尸位素餐,请陛下明鉴。” 俞士悦站在一旁,不着痕迹的瞥了一眼,几乎已经在朝班之中站不住的某阁老,冷笑一声问道。 “哦,那烦请李侍郎当着文武群臣的面,说一说难处究竟在什么地方,让礼部商讨了整整一个月,冬至大节的仪注都商讨出来了,出阁仪注却迟迟难定?” 李贤的神色有些复杂。 这句话终于在朝堂之上被问了出来,但是,发问的人,却和他们想象的不同。 事已至此,局势到底会往何处发展,李贤已经不知道了。 但是,他明白,这可能是唯一的机会了。 如果刚刚他不站出来,那么无论俞士悦的弹劾成功与否,太子出阁的仪典,礼部都不可能再耽搁下去。 一旦大典举行,木已成舟,那么,再想更易,就难了! 所以,虽然是被局势驱赶着站了出来,但是,李贤别无选择。 目光遥遥的望着内阁中的朱鉴,见他同样神色复杂,但却微不可查的轻轻点了点头。 于是,李贤深吸了一口气,道。 “陛下,太子出阁仪典,乃是国之大典,其中多处仪程,都涉及到詹事府,左右春坊属官,但是此次东宫出阁乃是为蒙学,出阁而不备府,不置属官,因此,诸多仪典细节需要修订。” “涉及储君,每处细节都需查阅典籍,遵循古礼,慎之又慎,故此,礼部耽搁了许久,但即便如此,还是有诸多仪程难以全礼,请陛下明鉴。” 殿中安静了片刻,紧接着,一阵议论声再起,比之前的时候,更要喧闹几分。 群臣早已经预料到,这次的早朝上不平静。 但是,却没想到,竟是这个不平静法。 李贤的话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意思其实已经透出来了,出阁而不备府,从礼节上来讲,难以全礼。 礼部已经花了不少时间理顺仪程,但是,可能还需要更久。 那么,如果想要让太子殿下尽快出阁,最好的办法自然是…… 内阁的序列当中,朱鉴深吸了一口气,知道自己出场的时候到了。 尽管,在今天的早朝上提出此事有些冒险,也不在他们提前商量的范围内,甚至,他们想要的‘大势’,一个都没有借来。 俞士悦这边,忽然改了性子,就连天子,也似乎看透了什么一样,连礼部新上的这份仪注,都没有丝毫的排斥。 种种迹象都表示,现在的局面并不是最好的时机。 但是,这却是最后的时机了! 无论俞士悦出于何种原因提起了这个话题,可只要提了起来,那么,就容不得他们犹豫了。 就在朱鉴打算出列开口之时,一道身影,却已经抢先站了出来,淡淡的道。 “李侍郎,太子出阁之礼,真的这么难吗?” 胡濙! 这位礼部真正的掌事人,终于不在保持沉默,甫一开口,平淡的口气当中,便带着一股凛然的气势。 李贤顿时绷紧了心神,平心而论,他调到礼部的时间不算长,所以,跟这位大宗伯相交的时间不多。 平时倒是听过他老人家的传闻,也清楚他在士林朝堂上的威望。 但是,始终没有直观的认知。 然而,此刻,这位大宗伯收起了往日的温吞,就这么站在他的面前,口气不算凌厉,但莫名的,让人背后升起一阵凉气。 努力的压了压心神,李贤拱手道:“大宗伯,之前数次部议,下官都曾将纪要送到……” “那是你无能!” 胡濙眼皮子抬了抬,不咸不淡的就把李贤噎了回去。 旋即,他老人家不再李贤的身上多费工夫,转过身拱手道。 “陛下,次辅大人弹劾的对,老臣甘愿认罚,太子出阁之礼,礼部迁延许久,实乃失职,臣驭下不当,所托非人,有失陛下信重,请陛下责罚。” 这个时候,众臣也显然意识到了什么,看了看低头的胡濙,又看了看殿中脸色难看的李贤,若有所思。 不过,罚胡濙肯定是不能真罚的。 这件事情可大可小,说大吧,涉及到太子殿下,的确重要无比,但是说小,其实也就那回事。 毕竟,自从定下了太子出阁的大方向之后,宫中也没有催促过礼部,也没有真正定下一个明确的期限。 礼部却是迁延了不假,但是若因此责罚,未免有些不教而诛的味道。 何况,胡老大人的身份地位,天子也不至于因为这点小事就动辄惩罚。 因此,天子不出意料的温和抬手压了压,道。 “大宗伯不必如此,朕知近段时日礼部事忙,有太上皇回京的仪典,还要cao持冬至大节和正旦大朝,再过两个多月,春闱也要到了,各种事务千头万绪,一时有些迁延,也无甚大碍,太子出阁之事虽重,但是也不急在这些许时日,大宗伯莫要自责。” 本来就是走个形式,胡老大人也没打算玩什么三辞三让,拱了拱手,道。 “谢陛下体恤。” 说罢,他话锋一转,道。 “不过,虽然陛下关怀臣等,但是犯错就是犯错,请陛下放心,今日下朝后,臣亲自主持阁议,日落之前,必将太子出阁仪注呈上。” 老大人掷地有声的开口,轻轻侧过身子,在朝班当中扫了一眼,然后,不紧不慢的道。 “此外,太子出阁仪注一事,一直由侍郎李贤负责,如今,李侍郎亲口承认,对仪典规制不甚熟稔,迁延许久,尚有诸多问题难以解决,实是无能。” “故臣以为,礼部侍郎一职,李贤难以升任,恳请陛下将李贤调任别处,另择一熟悉礼制,办事妥帖之人,任礼部侍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