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百二十九章:于谦的决断 (第2/2页)
进来,拱手作揖,道。 “少保,刚刚宣府传来消息,太上皇圣驾刚刚从宣府起行了。” 此人名为方杲,本是武库司主事,后来被于谦举荐,提拔为兵部员外郎,负责武库司的事务,算是于谦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 这次的案件,涉及军器方面,所以于谦就将他带了过来。 听到方杲的话,于谦也回过神来。 他本就不是一个特别愿意去揣摩圣意的人,他有自己的信念。 何况,天子是否有此用意,对他来说,也不重要。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必为! 身在其位,当谋其政,这些事情,他查到了,看到了,只要他还是兵部尚书一天,就要和他们作对到底! 轻轻的吐了一口气,于谦将手边墨迹方干的奏疏整理好,然后仔细的用蜡封起来,盖上自己的钤记,道。 “和以前一样,八百里加急,直送御前!” 于是,于谦的身旁,无人注意的暗影当中,走出一个身配绣春刀的锦衣卫打扮的军士。 此人接过奏疏,仔细查看完整之后,再次用锦衣卫的手法封好,躬身一礼,然后默默的退了下去。 从头到尾,一眼不发。 尽管这种场景已经发生了不止一次,但是,于谦依旧忍不住多看他几眼。 按理来说,锦衣卫作为朝廷的正式编制,其中的每一个人,在兵部都有档案可查。 但是,这个人,于谦查不到他的档案! 或者说,他能够看到的,是一份普通到极点的档案。 这个人一年前入伍,档案显示是一个普通军户补缺,父亲是锦衣卫小旗,战死在土木当中,他作为独子,承袭了军户的身份,成为了一个普通的锦衣卫校尉,身世,来历都十分清楚。 但是,细查下去,却可以发现很多的蛛丝马迹,譬如,他的家中所有人都已经亡故,而且,那个所谓的“父亲”,的确有个儿子,但是体弱多病,常年缠绵病榻,左邻右坊都说不常见到人。 再比如,这个人普普通通,丢到人群里压根就分辨不出来有什么特殊之处,甚至他的职衔,也只是一个普通的锦衣卫校尉。 但是,自从于谦出京一来,所到之处,所有的卫所千户,百户,他都能指挥的动。 于谦相信,如果不是这次调查军屯,需要借助锦衣卫的力量,他可能永远不知道,天子手下还有这样的人。 锦衣卫的水,远比他想象的要深! 不过,于谦却不多问,他只需要清楚,他的这份奏本,在交到这个人手里之后,会悄无声息的送到天子的手中,不会经过任何的程序。 甚至,朝廷上根本不会知道,有这份奏本的存在…… 当然,作为兵部尚书,有些消息,于谦还是知道的。 譬如,在瓦剌之战当中,边军战损了诸多精锐的夜不收,其中一部分找到了尸体,但是还有一些,却生死不知…… 将奏本递了出去,于谦心中松了口气,这才转向一旁进来禀报的方杲,开口道。 “好,你去安排,我们明日启程,去宣府!” “啊?” 方杲一时有些没反应过来,天子的旨意是昨日传来的,八百里加急,命于谦前去宣府,劝谏太上皇回京。 这件事情没有保密,所以,方杲自然是知道的。 但是,当时于谦看完之后,却并不着急,只说手头还有些事情要处理,等上两日再启程不迟。 与此同时,他吩咐方杲关注好宣府的动态,有何消息立刻来报。 作为于谦的亲信,方杲自然清楚,于谦此次巡边,身负的职责并不只有一个,虽然大人不曾对他明言,但是从很多蛛丝马迹当中,他也大致能够猜测到,大人在查什么。 原本,方杲也以为,自家老大人是调查军屯一事到了关键时刻,所以不方便立刻离开。 但是现在看来,似乎不是…… 眨了眨眼睛,方杲又看了看自己手里的文书,道。 “少保,下官刚刚说的是,太上皇已经启程归京了,您……” 您不用去了…… 天子下旨,就是希望您去劝谏太上皇早日归朝,现如今,太上皇没等人去劝,就已经走了,那还去干嘛? 于谦却没有过多解释,只是看了看手里的圣旨,道。 “你不必多问,去办便是!” 方杲虽然疑惑,但还是点了点头,转身下去安排。 于谦重新坐回到椅子上,展开手里的圣旨,看着上头写着的“全权负责太上皇在宣府的一应事务”几个字,陷入了沉思。 太上皇迎归的事情,于谦其实从来就没有担心过。 虽然在身在边境,但是托锦衣卫的福,京中的诸多大事,于谦也能以最快的速度得到消息。 所以他清楚,太子出阁之事一旦成为定局,太上皇便不得不回去了,无非是时间早晚而已。 至于让他去到宣府“劝谏”太上皇,其意不在劝谏,而在,去到宣府! 大明边境诸镇,以大同,宣府最重,其中,又尤其以宣府为重,历史悠久,兵员众多,关系也更错综复杂。 这一次巡视诸边,于谦从大同,到宣府附近,再从宣府附近,巡视到甘肃,其实绕了一大圈。 但是,他却始终没有往宣府城里走。 至于原因…… 右手轻轻的敲在案上,发出一声声清脆而有规律的响声,于谦似乎是在自言自语。 “大同伯陶瑾,永乐十四年袭父职,为扬州卫指挥同知,永乐二十一年,调任阳和卫,扈从太宗皇帝北征,性骁勇沉稳,有战功,晋指挥使。” “正统元年,得安远侯柳溥保荐,故英国公张辅亲试其兵法武艺,擢为都指挥佥事,正统十四年,充左参将,剿平浙江叛乱,四月还师,以功进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 “八月,也先紧逼紫荆关,陶瑾受命随同宁远侯任礼出征,射杀敌酋伯颜帖木儿,朝廷叙功,赐封大同伯,后调任宣府,充总兵官,至今已有半年之久。” 于谦就这么说着,语气平静的将陶瑾的履历细数了一遍。 然后,他停了停,片刻之后,方继续道。 “宣府前任总兵官,为后军都督府都督京营提督大臣昌平侯杨洪,其侄杨信,随杨洪镇守宣府多年,屡立战功,现于宣府,充副总兵。” 话到此处,便说完了。 戛然而止,但意味深长。 夕阳照不到的地方,绣春刀特有的细微碰撞声响起,似乎有人站了起来,然后,归于沉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