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两百零三章汗青不死,黄巾不灭 (第2/2页)
他发现沿途乡野里的大家世族大多都已逃散一空,即便有留下来的也是那些在乡里口碑极好的,让他竟有些无处下手了。 一旁的王顺似乎看出了他兴致不高,稍一犹豫突然劝了一句,“大帅,要不……干脆直接攻城吧?” 自乡野里逃散的大家世族大多都逃进了附近的城池里,只要攻破汝阴城,肯定就能捞到大鱼。 但李汗青却笑着摇了摇头,“不打了!回南阳……” 他突然有些想家了:离开南阳这么久,也不知道南阳的近况到底如何了。 王顺和周围的将士不禁都是一愣,颜良更是忍不住嘟囔了一句,“敢情跑了这么大一圈……啥也没捞着就要回去了?” 确实,在豫州转了这么一大圈,虽然惩治了不少不义的大家世族搜刮出了不少钱粮,也有不少分得了钱粮的贫苦百姓前来投效,但李汗青既没有截留钱粮为黄巾所有,也没有收留前来投效的百姓,来时是八百轻骑,到了此时依旧还是八百轻骑。 也难怪颜良有想法了。 颜良的嘟囔声不,李汗青自然听到了,猛地回头笑眯眯地望向了他,“你想捞些什么?” 迎着李汗青那笑眯眯的眼神,颜良却忍不住神色一紧,不敢吱声了。 虽然李汗青平日里待他们都极为和善,但跟了李汗青这么久,他也清楚眼前这个看似和善的少年发怒时有多恐怖。 而自己刚刚那话明显惹他不快了! 见状,李汗青神色一缓,爽朗而笑,“不要总想着捞到了什么嘛,那样与流寇何异?要做大事,眼界就得宽一些!我们此行确实没有增添一人一骑,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什么都没有捞到!” 着,他回过头去催马便走,声音笃定,“这一大圈转下来,我们让沿途的汉军望风披靡,汉廷已经威风扫地!本帅相信:一旦消息传开,下豪杰定会闻风而动,与我南阳黄巾军共抗汉廷,这收获还不大吗?” 颜良暗自松了口气,连忙抱拳一礼,“末将受教了!” 这一刻,他突然觉得,比起这个少年大帅,他颜良的眼界确实窄了。 李汗青摆了摆手,声音一扬,“王顺,去告诉兄弟们:回南阳……” 就这样,李汗青过了汝阴之后突然加快了步伐,带着八百铁骑一路向西直奔南阳去了。 他并不知道:管亥已在北海起事,张牛角、褚燕等人已在冀州起事,郭泰杨奉已在西河起事,就连湟中的北宫玉伯和杨宋等人都跳出来凑热闹了……正应了他那句“下豪杰定会闻风而动”! 虽然,不管是北海的管亥、西河的郭太和杨奉,还是冀州的张牛角、褚燕、于毒、白绕、陶升等人,都是在听到他李汗青闹出的动静之后才趁势起的兵,但是,却没有哪路义军首领来理会他李汗青,而是纷纷遣使去雁门觐见张宝了。 各路义军首领遣使来觐见张宝,张宝的旧部自然欢欣鼓舞,热情地接待了各路使节,然后将他们带到五台山深处的一座村去见了张宝。 但是,面对各路使节的恭维,张宝却表现得有些踌躇。 山中村的条件十分简陋,待到酒宴散去,自有人将各路使节带去村中安顿,帐下众将也陆续散去,但张宝却独坐在帐中皱眉沉思起来,神色变幻。 不多时,一人轻手轻脚地走进帐中,却是去而复返的严政。 他径直走到帅案前,躬身一礼,“将军,刚刚各路使节……” 张宝这才回过神来,轻轻地打断了他,“严政,你觉得我比之李汗青如何?” 严政稍一犹豫,一咬牙,“将军乃大贤良师胞弟,自当为下义军之共主!” 在宴席上,他就已经猜到了张宝的心思,这才会去而复返。 他不否认李汗青比张宝强的事实,可是,黄巾军是大贤良师一手拉起来的黄巾军,如今大贤良师仙逝了,自然该以地公将军为主。 张宝却是一声轻叹,“汗青不死,黄巾不灭……我不如他多矣!” 叹罢,他强自一振精神,“即刻传令在外各部:迅速放弃所占城邑,退回山中!” 严政顿时双眸一亮,“将军高明!如此一来,汉廷定然会先对付李汗青……” 张宝却是神色肃然地打断了他,“严政,你觉得北海、西河和冀州各路义军如何?” 严政微微一怔,犹豫着答了一句,“管亥、郭太各自聚众十余万,冀州各部更是多达数十万……末将以为,眼下的形势一片大好,假以时日,我军定然能推翻汉廷,共致太平!” 张宝却摇头了摇头,“当初起事时,我军遍及八州,麾下何止百万,那时候,我也以为……” 着,他无奈地摇了摇头,没有再往下,但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严政怔了怔,“将军并不看好……” 张角轻轻地打断了他,“冀州之败犹在昨日,不可不慎呐!” 黄巾军是个什么情况,他自然清楚。 那郭太、杨奉虽然号称部众十余万,但其中裹挟了多少老弱妇孺? 管亥、张牛角、褚燕、于毒等部的情况也是如此。 就凭这样的队伍真能推翻汉廷? 还是李汗青的游击战更稳妥一些啊! 严政闷闷地出了大帐,走出十余步后喃喃地念叨起来,“汗青不死,黄巾不灭……汗青不死,黄巾不灭……” 念着念着,他一声冷笑,“将军倒是抬举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