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九二章 青天大老爷 (第2/2页)
个坊。 这座城市真的已经不小了,连城外都有七个坊,也就是说三分之一的人口溢出城墙范围。 这在江南是普遍的情况,这片土地上人口实在太多了。 镇江城这总计二十二个坊,各自按照职业推选委员,这些委员又共同组成委员会管理本坊,然后合起来组成镇江公社,直接听命于杨丰任命的总理。 实际上是他暂时兼职。 同时由他任命各局主官,因为短时间内没有自己的干部队伍,这些主官就是在那些委员里面挑选,但这不是定例,以后会从外地调来,短时间内只能这样先把地方管理体系建立起来。再说这时候就算从外面调,杨丰也没有可调的,除非从南京,但应天公社也是这样的官员,总共才上任一个月,就算调来也一样,还不如这些本地的。 这个问题得慢慢解决。 接下来他需要的就是在扩张中,不断建立一个个这样的公社体系,然后将这些公社体系内的官员互相调动。 这需要时间。 短时间内只能这样凑合一下。 而且这些被推举起来的委员,肯定是地方上有一定能力的,且不说人品是好是坏,但能得到别人支持,就代表着他有足够能力让人信赖,实际上因为最初感情都很纯粹,这些委员的人品绝对比旧官僚强。 这种推选的制度就算要烂掉也需要点时间。 这就可以了。 至于这样的官员最后免不了腐化…… 这个他也没办法,他很有自知之明,他没能力真正建立一个完美的体系,他又不是什么理想主义者,他的真正目的无非就是在大明这个腐朽的基础上,在可控的范围内完成一场有限的变革,摧毁旧的利益集团,在摧毁过程中建立一个以自耕农为主体的国家。 至于这个国家顶着什么牌子并不重要。 有个皇帝也不重要。 万历只要继续这样在好皇帝的道路上努力,那么他也不介意保留这样一个国家的象征。 杨丰是不会做皇帝的。 他只需要让皇帝陛下噤声就行。 但是,最重要的一定是自耕农为主体的。 明末谈其他的都没用,什么工业化啦,大明就是工业化太高,但凡江浙经济作物全铲平改成水稻,说不定还不至于亡国,也别指望海外贸易,海外贸易带来的白银只会加剧通货膨胀,而海外贸易肯定带不回粮食,倭国同样饥荒,朝鲜也是饥荒。 东南亚的确可以一年三季,但最好的水稻产区爪哇岛上也就百十万人口。 更别说落后的农业技术,时不时的洪灾,瘟疫全都会减产。 就他们产出的余粮能养活大明饥荒中的一个城市吗? 大明有这个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把这时候整个世界能买到的余粮全弄来都养不活一个饥荒中的陕西。 更别说在海外的粮食采购,运输,甚至对土著镇压,全都需要巨额投入,有可能投入比产出还低。 真的。 荷兰东印度公司最后就撑不住解散了。 强盗公司都能破产。 唯一的办法就是大规模移民过去,利用大明的农业技术搞开发。 好吧。 这的确是看似合理的。 但英国向北美第一批移民一万多人二十年后还剩下一千,那还是环境相对好一些的北美。 更别说东南亚这种瘟疫遍地的。 像北方饥荒重灾区西北的人口迁移爪哇岛,第二年不死一半绝对是老天保佑。 实际上他们就是迁移到云贵,都照样撑不住。 李定国,马进忠这些西北南下的悍将,基本上全都早早病死,说到底还不就是适应不了南方的气候。 相反内部的均田地自耕农化才是成本最低的。 不但成本最低,而且还能在这个过程中,建立更加有效的政权体系,然后再推广新作物,肥料,农业技术,建立更加系统的救灾体系,开拓新的食物来源比如捕鱼之类,大规模鼓励开荒,哪怕这些荒地产量低,但只要数量足够多,终究能够收获些粮食。 大不了种些更适合的。 比如高粱。 但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把原本的利益集团清理掉,让那些寄生在土地上的士绅集团死翘翘。 他们的罪恶反而不重要。 但没有他们最重要。 杨丰就这样在镇江开始杀气腾腾的改造。 而就在同时,他的敌人们也终于意识到了这个恶魔的真正可怕,就在杨丰改造镇江的时候,整个江南的官绅也动员起来,一场以诛杨为最终目的的士绅总动员也开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