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关于科幻与玄幻的轮回 (第1/1页)
关于科幻里的轮回,这是个冷知识。 玄幻里的轮回不跟你讲细胞的诞生和物质构成,但是有“侵入别的意识”和“占据”的说法——大概就是,五万年轮回转世,只为赢得佳人回眸一笑。 宇宙里的所有物质,按照现今的说法,都是始于一个奇点,即大爆炸的理论。 一篇小文,谈谈科幻里的轮回。 这就是我们每天都能看到的太阳,一颗炙热的恒星,围绕着太阳诞生与消亡的冷知识。 “银河系旋臂上一个不起眼的位置,前代恒星已经死去。只留下一团气体和尘埃:没有公转、没有自转、没有源源不断的核聚变……” 混沌,一切都乱糟糟的。 这团气体和尘埃名为“太阳星云”,将是太阳的孕育之地。 下一秒,突然—— 附近一颗恒星点燃了死亡的烟火,超新星爆发了。 炙热的气体从恒星四周喷薄而出,以每小时超过15万公里的速度射向太空。 超新星巨大的冲击波,引发了太阳星云的收缩。 气体、尘埃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收缩开始无可避免地加速。 星云的中心最终凝聚成了一个致密的天体。 原恒星(太阳雏形)。 混乱的星云也一下子变得秩序井然,围绕着原恒星形成一个圆盘, 太阳系诞生了。 时间正值——【太阳纪元1年】 圆盘中的尘埃颗粒也在逐渐聚集,形成许多直径1到10公里的块状物。 它们之间互相碰撞, 又形成更大尺寸的微行星。 在数万十年中,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太阳纪元1000万年】 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四颗类木行星(外行星)的胚胎形成了,它们的轨道距离太阳较远、更加寒冷。 水和甲烷等不易挥发,而以固态存在, 类木行星得以捕捉到更多质量。 其中最能“闹腾”的木星,胚胎状态的质量就达到了10个地球。 1000年后又迅速“增肥”到了150个地球质量。 大质量意味着更大的引力,马太效应之下连氢和氦这些最轻的元素, 也被它牢牢抓住。 最终木星就像吹气球一样,将体积膨胀到相当于地球的1300多倍。 相比之下,天王星、海王星就惨了, 仅仅因为晚生了几百万年, “原料”中的大部分就被木星抢掠殆尽。 它们的胚胎只能长到1倍地球质量,直到现在也比木星、土星小许多。 这与有机生命的存在何其相似……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看来太阳系也一样。 【太阳纪元5000万年】 原恒星的核聚变,进入绵延不绝的稳定状态。 太阳进入了名为“主序星”的阶段。 【太阳纪元6700万年】 一颗与火星差不多大小的行星,正面撞击原始地球。 撞击相当惨烈, 两个行星瞬间粉碎, 经过很长时间才又重新聚合,形成了今天的地球和月球, 这也正是今天地球、月球上的岩石成分非常接近的原因。 【太阳纪元1亿年】 惨烈的竞争终于进入尾声, 四个类地行星的胚胎全部发育完成。 它们距离太阳更近,水和甲烷被太阳的热量挥发、难以聚集, 只有那些高熔点的物质,如铁、镍、铝等构成了它们最初的“原料”, 然而这些物质只占太阳星云质量的0.6%, 所以它们都很难长得太大。 【太阳纪元5亿年】 木星和土星合作,两颗行星的巨大引力将原本离太阳更近的海王星。 流放到了天王星轨道之外, 正式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太阳系位次格局。 在小行星的大轰炸中,地球也未能幸免。 但也许是机缘巧合, 此时的地球上居然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物质形式。 【生命】(有理论认为地球生命源自外太空) 它彻底改变了原始地球的粗陋样貌,而显得生机勃勃, 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伟大时刻! 【太阳纪元46亿年】 也就是地球人类纪元的今天, 太阳依然处于稳定、旺盛的主序星阶段,各大行星按部就班、秩序井然。 除了被人类占领的地球, 一切看起来都还不错。 【太阳纪元60亿年】 地球上的大洋大海,会被灼热的太阳烤到完全干涸,生命从此绝迹。 不过此消彼长,火星的表面温度也会逐渐升高,冻结在土壤下的水和二氧化碳被释放出来, 暖化这颗行星,直到成为生命的乐土。 【太阳纪元100亿年】 太阳核心里的氢都已经聚变成氦,巨大的引力导致它先是急剧塌陷,然后又迅速反弹扩张, 亮度将提升到现在的2700倍, 半径将扩大到现在的250倍。 包括地球在内的内行星都将被它吞没,太阳的主序星阶段结束, 红巨星阶段开始, 与惨烈的超新星爆发相比,成为红巨星已经是太阳系的福音了。 【太阳纪元120亿年】 经过红巨星的充分燃烧之后,太阳的一部分已经变成了星云, 里面十分稀薄地分布着气体和尘埃, 核心则成为一颗,白矮星。 一个非常致密的天体,质量相当于最初的54%, 体积却只有地球大小,光度可以达到现在的100倍。 【太阳纪元150亿年】 逐渐冷却的白矮星越来越黯淡, 直至完全停止闪耀,变成了一颗黑矮星。 它原来施加于行星、彗星和小行星之上的引力,大部分都将消失。 所有的太阳系天体一片黑暗,只剩下冰冷的外壳, 太阳就此终结。 围绕它的一切行星就此终结, 太阳系的一切就此终结。 ——不过太阳系残留的那一团气体和尘埃, 已经在孕育新的“太阳”, 这该死的轮回……怎么又来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