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二章 受制于人,难以回援 (第1/2页)
公元188年三月底。 匈奴尽起十五万大军,浩浩荡荡直奔并州! 消息一经传出,天下为之震动。 并州是什么地方? 那可是镇西大将军秦逸的地盘啊! 依稀记得,当年鲜卑人举兵十余万南下,结果被大将军杀的丢盔弃甲,至今臣服大汉。 如今这匈奴不看前车之鉴,还敢侵犯大将军的地盘,那不是找不自在吗? 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次匈奴攻打并州又会以失败告终,甚至会被秦逸追杀数千里,像鲜卑人一样被攻破王庭。 仅有小部分人看清了现在的形式。 镇西大将军正奉诏在攻打西凉叛军,此时后方被袭,前方有敌,两面夹击,自然会首尾难顾! 若是西凉军趁此机会以静制动,那大将军就危险了! 在匈奴出兵的第四天,秦逸就收到了消息。 因为在匈奴出兵前,轲比能就派了麾下的勇士在并州边境地区侦查情报。 镇守在五原的张辽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派出了大量哨骑,对草原地区进行大规模,远距离的侦查。 果然,哨骑们很快就发现了匈奴人的部队。 这个时候,已经是匈奴人出发的第二天了。 随后哨骑回到五原,将情报告诉张辽,张辽再通过信鸽向秦逸传达消息。 所以秦逸才能在第四天就收到匈奴来犯的消息。 虽然在出征西凉之前,秦逸就已经知道匈奴人会反叛,派张辽布防边郡也是为了保险起见,没想到匈奴人在内乱平息后,真的打了过来! 此刻,张辽在雁门召集的将士已经分散在了五原、朔方、云中三郡,平均每郡兵力仅有两万余,但这些兵力还要分散镇守各个县城,所以平均下来,每座县城的守军仅有三千左右。(张辽六万兵马,三郡加起来三十余县,另每县自有一千左右的守军。) 不过张辽自然不可能把所有兵马平均分配,一些人口较少的县城只能依靠自己的守军防守,人口较多的县城,张辽才会派一些将士前去助守。 所以,在张辽镇守的五原郡城内,还有将近两万兵马可以调用。 这支部队将是张辽最后的底牌。 张辽知道,这次匈奴人来了十五万大军! 在这样的军势下。 其他郡县除了自保也做不了什么! 而且,一些小县城遇到匈奴人的攻击,肯定守不住!哪怕是县城的城墙已经加高! 城高的优势在巨大的人数差之下,效果甚微! 像那些仅有千人驻守的县城,估计撑不了多久! 但是此刻已经来不及撤离百姓了! 匈奴人都是骑兵,行军速度自然比老百姓用脚跑要快! 即便是张辽得到消息的速度已经很快,也不够时间让老百姓逃命的! 只有坚守了! 在给秦逸发去消息的时候,张辽同样给各郡县下达了死命令:战至最后一刻,尽量不要让老百姓受到匈奴的迫害! 如今的并州已经完成了换防。 所有郡县的守军都是秦逸招募并训练出来的,在入伍的时候,秦逸就专门派人给他们进行思想教育。 当兵入伍,既为了生存,也为了荣誉! 在生存方面,秦逸给与将士们最好的待遇,让他们不但可以自己吃饱穿暖,就连家人也能饿有余粮,冻有暖衣。(家中人口太多的另说。) 在荣誉方面,秦逸严格要求每一名将士在任何时刻都不得欺压百姓,一旦有发现的,立斩不赦。 所以秦逸麾下的将士,在老百姓中的口碑极好,经常有百姓夸奖那些将士,再加上秦逸建立英烈碑,号召百姓祭拜,这些都让将士们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荣耀感。 大丈夫生能受人尊敬,死能为人悼念。 如此,还有何遗憾? 正是因为这两方面做到位了,所以张辽的命令下达后,没有一个郡县的守军退缩。 所有人都做好了战至最后一刻的准备。 就在张辽动员各地守军,做好死战的准备时,秦逸已经进宫面圣去了。 洛阳城,皇宫内。 刘宏的书房中。 秦逸对着案桌后的刘宏长长一拜,正声道:“陛下,我并州后方被匈奴袭击,十余万百姓即将遭难,臣恳请陛下准许臣回去并州,剿灭蛮夷,护我边疆,扬我大汉国威!” 秦逸特地把扬我大汉国威这几个字说的重一些,好让刘宏答应自己。 然而,让秦逸失望的是,刘宏脸上无动于衷,最终缓缓摇了摇头:“子风,如今西凉反贼刚刚被你挫伤兵锋,若你离去,其他人便压不住这西凉军了!” 在刘宏的眼里,匈奴蛮夷不过是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