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八十五章 曾厚的招聘旅程 (第1/2页)
曾厚憨厚的笑了笑,就开始讲了起来。 原来他这次出去,先去了故城见了几个老师。 听到这里的待遇,都是很有兴趣,只是听说在山沟里有些犹豫。 虽然他们混得不算怎样,但好歹是在市里教书,钱多钱少也算城里人了。 从农村出来再回到农村去,他们不知道怎么和家里交待。 曾厚看到这种情况,就让他们考虑一下,然后直接买了火车票就南下金陵。 他曾经读书的时候就是在金陵,是正儿八经的师范学生。 而且也算是名牌大学了,然后回的家乡教书成家。 这些年也一直没有回去过,许多的老同学此时也都在南方一代。 过去就是为了看看他们的情况,将他们带到这边来。 他也发现了,无论是临川的那些同事,还是市里这些朋友。 对于回农村教学都有顾忌,生怕失去了当城里人的体面。 这种思想让他也很无奈,在城里挣那几百块钱的工资,连老婆孩子都养不起。 还在乎城里乡下干什么? 学会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虽然不见得就一定要去出人头地,但是好歹不能光有理想,还得吃饭不是? 北方这边的思想还是有点保守了。 所以他联系了几个老同学,直接就开始了自己的南下之旅。 第一站到金陵师范,先拜会了一下那些老师们。 然后老师们给他介绍了不少境遇不太好的学长、学弟。 这些混得不太好,并不是说水平不行。 有的是因为性格原因,比较受排挤。 有的是家庭原因,闹得一地鸡毛的。 还有的就是完全工作不顺心的。 见到这些人,他将梦溪村希望学校和职业教育构架说了一遍。 这些人听说要到农村去,心中还有些不乐意。 但是当听说学校的待遇,还有分房子的福利。 直接就被说服了,尤其是几个家庭不睦的,直接就打算和他回来。 在他劝解之后,确定好过完春节集中过来才算作罢。 然后他又见了不少的老同学,也是收获颇丰。 这些人都工作十来年,教学经验极为丰富。 其中涵盖了小学、初中,甚至高中的老师。 而且其中有一些已经混出了不小的名气。 曾厚对于这些人,直接谈起了理想。 他们不太在乎钱的事儿,毕竟都在各自的岗位混得不错, 就算没有这里给的薪资高,也足够在各自的地盘生活的很好。 但是理想就不一样了,这些人衣食足,对于理想就越加关心。 当听到希望学校的办学宗旨,还有创始人的事迹。 都忍不住心动了。 感觉加入这样的学校,可能是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机遇。 尤其是义务教务和素质教育这两项,让这些人激动地泪流满面。 曾几何时,他们又何尝不想也如此做呢? 没想到一直没敢去做的事情,竟然被一个年仅十八岁的乡村教师做到了。 而且人家还做的那么好,希望、希望,可不就是希望吗? 曾厚笑了,知道这件事已经成功一大半了。 只要他们回去说服他们的家人,剩下的就是乖乖到碗里来了。 后面的时间,他离开金陵,开始在江南地区‘扫城’。 幸好同学比较多,都能在这边连成线。 忽悠不成老同学,他就让人家给他推荐老师。 就这样一个多月,他走了三十多座大小城市。 从金陵一直跑到了羊城,等于是将沿海的几个省扫了一遍。 招到确定回来的,各年级各科老师38人,有意向要来的57人。 这些有意向的就算只来一半,差不多也有50来人了。 可以说过了春节,就会有50来个老师会到梦溪村报道。 杨正东都有些头皮发麻,这些人可咋安排啊? 过了年之后,有一百多个学生,只是50多个老师。 合两个学生一个老师,貌似有点奢侈吧? 随即他就晃了晃脑袋,想这么多干嘛。 只要有人来,他就敢接收,不过是付出点工资的事情。 后半年马上要扩招,那边高峰还嗷嗷的等着合并。 这些老师还需要教学标准培训。 半年时间都不一定够。 再说明年希望基金会将会发力。 在全国范围内的贫困地区,将建立15所希望小学。 这些学校的老师难道就不需要储备了吗? 杨正东可不想他弄得希望小学,跟前世一样的下场。 学校盖好了,老师却找不到。 等于盖了几间房子空在那里。 白白的浪费钱不说,最终孩子们得不到任何好处。 他的希望学校,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 都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他的标准。 所有的老师都会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