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五十九章 新学校建设开启 (第2/2页)
村又多了个孤单的身影。 这倒也算不了什么,前世那些陪孩子上学。 一家几口人分成几个地方的不都有吗? 当初他有个学生就是这样,是个男孩,家里的第一个孩子。 后来mama又生了一对双胞胎,直接安排到国外上学去了。 这样的话爸爸mama势必要分开带孩子。 他的学生这边由爸爸和爷爷奶奶照顾,双胞胎那边是mama和姥姥姥爷。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这个学生毕业,全家才移民到国外团聚。 求学之路就是这样,时代发展也是雷同。 尽管这里不是地球,但是发展轨迹却无比的相似。 相信不久之后必然国家会进入城市化,教育进入精英化。 到时候农村没有好的学校,一定会大量的涌入城市。 从县城到一线城市,这种情况屡见不鲜、比比皆是。 为了让孩子上个好学校,大家都是用尽全身力气,拱破不知多少脑袋。 他建设学校的目的,也是为了防止城市化进程中,教育资源完全向城市集中。 他也有信心,在他有生之年,将希望小学铺遍全国。 让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不会弱于任何的城市学校。 时间一点一滴的流过,省建一局正式开进梦溪村。 杨正东投资三千万的学校一期工程建设正式开启。 同时开进的还有故城一建,倒不是配合给他建设学校的,是郭淮安弄过来的。 故城一建擅长土木作业,是来给郭淮安修山种果树的。 这个一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物流基地那边平整土地,另外这部分来到山里。 还有二建也在这里,不过在大王庄修建果汁厂。 要不是郭淮安将市里的工程公司全给占完了。 他也没必要费劲巴拉的去省城招标,将省建一局给弄过来。 不过到底是省建一局,中标第二天就将机械进了场。 全村当时都出动围观了,那大大的吊车、挖掘机、铲车、渣土车排在那里,简直能够晃瞎大家的眼睛,其中王贵堂最激动,不停和别人讲着这个机械多少万,那个东西能装多少方。 现在他的工程队,也已经超过百人了,同时开着的工地几乎遍布周边几个村。 主要业务是修大棚,但是跟人家这种比起来,差的还不止一点。 本来杨正东想让他负责一部分,但是王贵堂自己拒绝了。 他知道自己的本事,如果是盖几间房子还没问题,但是建设现代化标准的学校,他实在没有这个底气,而且也不敢。 真出了问题,他就是跳进梦曦湖也不够。 但是他倒是接了郭淮安一部分的事情,四座山里面他接了其中一座。 主要是改造比较简单,就是修路和围堰、打梯田、修排水沟,让车能上山下山,让果树苗能够在山上成活,技术含量低,郭老板给的价钱却不低。 比不过人家这种大渣土车,他还不能弄几辆三轮子吗? 上山跑还是三轮子方便,灵活、轻巧、喝油少! 听工程队的人说,这些机器每天加起来至少能喝两千多斤柴油,当时吓得他就没任何念想了。 等他的工程队再成长一些,能每天把两千多斤柴油的钱挣回来,也弄一个车队。 杨正东给省建一局的任务是在山的另一侧施工,等到假期在到这面来施工。 因为不能影响孩子们上课。 最西侧修建的职业学校,占地五百多亩,后期的厨师培训学校会安排这个新校区中。 这块地方是新承包下来的,紧靠小西山西麓,和原来他承包的地方连在一起。 整个小西山这块区域,他打算修建小学和初中,虽然暂时不打算招初中,但是先一批建好再说,剩下的等师资足够了,立马就可以开始招生。 除了这两个学校之外,他在临河的地方建了生活区,还有步行街等功能区,这些生活区主要给入职的老师住,剩下的那些以后学生多了可以租给家长住。 在小西山山顶的部分,还留出了一部分区域,建了十几栋的别墅,这些主要是到时候给到学校的管理者,主要是那些老爷子们住,比较清静。 至于这两所学校的道路、图书馆、实验室、教学楼、体育馆等设施,杨正东都当时逐一在设计图上敲定,里面包括校园的动植物品种都有标记。 基本上做到不破坏固有生态,进行升级和改造的理念。 还会打通一条道路,从村口绕过这座小西山,到达职业技校的门口。 相信不用等多少年,梦溪村最繁华的地方就是这里了。 此时的小学里,一群孩子正好奇的围观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