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四章 横渠四句 (第1/1页)
刘彻看着下面的这些臣子,觉得只是五个人的声音还不够大,便又开口问道。 “诸公以为五经博士所请,朕该如何处置?” “臣等亦以为,开太学势在必行。” 又有十多个大臣一起对着刘彻相劝。 如今朝廷根本找不到一个支持黄老之术的人,就连窦婴跟田蚡这种死对头说白了也都是儒家门生。 支持法家的倒也还有几个人,但是他们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随着支持的声音越来越多,刘彻脸上的笑意也越来越浓,但是渐渐地他发现了一件事情。 底下的张远一直低着头,连屁都不放一个,难道张远不知道自己马上就要是太学令了,怎么现在跟个外人一样。 “卿大夫张远,朕观你一直也不发表意见,难不成你对立太学有何异议?” 刘彻说完,殿上百官的眼神齐齐的汇聚到了张远的身上。 张远浑身一激灵,他现在要是说有意见,那不就等于自己找死么。 顶着众人的目光,张远颤颤巍巍的走了出来。 “回禀陛下,臣并无异议。” 刘彻玩味的笑了笑,继续问道。 “那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啊?” 张远偷偷瞄了一眼胡毋生,想到日后太学肯定会以《春秋》一派为首,其中又会以《公羊春秋》为盛,数十年之后又会以《谷梁春秋》为盛。 自己要是真的想要做好太学令这个官,必须要挣脱春秋一派的掌控先,至于在太学内开设其他学家的博士,张远连想都不想。 董仲舒公孙弘这些人玩死自己,不比什么都容易。 “陛下,臣以为胡毋生以及其余几位博士所言,不堪拿来说是太学的作用。 在臣看来,陛下若是开太学,又更重要的责任担在肩上,而非只是造福百姓这么简单。” 胡毋生本就看张远不爽,立即出声反驳道。 “卿大夫难不成你有什么高见吗?” 张远笑了笑,出声说道。 “陛下,诸位博士,我也曾拜读过诸多儒家典籍,自以为儒学对百姓对天下的重要性。 我以为吾辈开太学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滴答滴答滴答。” 张远语落,殿中安静的只能听到计时的滴漏发出的水滴声。 刘彻低着头,眼中有茫然有疑惑有决心也有肯定。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远你觉得大汉是否能百世万世?” 刘彻对着张远喃喃问道。 张远点了点头。 “臣之前遇到过一人,他游历过天下,他的父辈亦游历过天下。 他的父辈游历天下时,这天下还有秦人、楚人、赵人、齐人、魏人、韩人、燕人之说。 即便是在前朝也是如此。 但现如今,在陛下治下,只有秦地、楚地、赵地、齐地、魏地、韩地、燕地之说。 无论在何地,现如今只有一种人存在,那就是汉人。 臣相信这片土地之上的汉人,会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百世千世万世。” 只是换了个说法,偷换了一个概念,刘彻并没有听明白张远话里面的实际意思。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只要土地上的人都是汉人,那么大汉就会永远存在。 “说得好,卿大夫张远之志向亦是朕之志向,朕希望诸公也能以此为志向。” “臣定当以此为志愿,兴盛大汉,为我大汉万世之盛,定不朽之基础。” 张远每每听到这些人齐声说这些话,总觉得这些家伙是不是提前商量好的,怎么就能说这么齐。 “好,朕当于诸公一起努力。 既然开办太学无人反对,那便拟旨。 王遂。” “仆在。” “拟旨,擢升工博士张远为太学令,替朕监管太学。 五经博士皆入太学教学,开五经学科,太学学子由各郡县察举。” 王遂立马就下去让人写圣旨去了,开太学是全国的大事,并不是只是把一道旨意传给张远就算行了,而是要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 “诸公认为太学应该在何处开办?” 胡毋生抢着说道。 “陛下,臣认为厨城门东侧那片宫殿可为太学之场所。” 张远现在已经是太学令了,那就等于是校长,而是还兼任了教育部部长,怎么能让下面的一个教授比比叨叨的。 “陛下太学不可在厨城门东侧开办。” “太学令说说为何不可?” “陛下,您想想厨城门西侧就是东市,白日东市人声鼎湖喧喧扰扰,夜晚那里又成为了灯红柳绿之地。 胡博士提议再次,难不成是让学子们白日无法专心听课,下了课后又去寻花问柳吗?” 胡毋生一时气急,脸色闷的通红,连连否认道。 “陛下,臣不是那个意思啊。” 刘彻笑了笑,这样的场景他其实最爱看了。 “博士不必解释,朕明白。 太学令说的有道理,那依你看,太学该在何处办学?” “浐水西侧杜县。” “此处有什么优势吗?” “回禀陛下,自从陛下把杜县纳入上林苑范围之后,此城百姓都已经搬离。 一座县城便因此荒废,若在杜县开办太学,一是不用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建筑。 二来是周围风景也不错,为文人所喜好。 三就是安静,学子们能在那里安心学习。” 刘彻也许久不打猎了,上林苑大部分地区早就荒废了,只是不想朝令夕改这才保持了现象。 “如此甚好,就在杜县开办太学。” “陛下,臣还有个请求。” “说。” 刘彻的心情大好,张远自然得趁这个机会多说一些条件。 “士人求学,自然也不能忘了农桑乃是我朝之根本。 臣请求陛下拨杜县周围那些荒废的农田为太学的学田,交由学子们打理,如此一来学田产出便可以直接拿来补贴太学日常的耗费。 长此以往,陛下也不用拿着国库钱财来补贴太学,此举利国利民。” 胡毋生几人立马又想反驳,但是却被刘彻先开口了。 “此举可行。” 如此一来,张远心中所求就差不多全都得到了应允,至于招收学生还有考核之类的事情,不是在朝堂上能说的。 “臣谢过陛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