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三章:血战双刀(二) (第1/2页)
宋翊接过铁令牌朗声回道:“属下得令!”再不敢多言。令牌沉甸甸触手冰冷,也不知经过几百人的手,磨得乌黑发亮,上面并无多余图案,只有一个“令”字。宋翊不敢多看,立刻将铁令牌纳入怀中。 交过令牌,司徒烈与宋翊重新坐回桌边。司徒烈满面堆笑地说道:“宋兄弟不必慌乱,你初次带队公干,我怎能放个硬骨头给你啃?这冀州双刀门,早先到也算个有些实力的门派,但是近些年来后继无人,越来越衰微了。 虽然前些年倒是有个后起之秀,出现了一位年轻的武学奇才。如果他能接过衣钵,双刀门倒是有中兴的可能。只不过,这人却突然凭空消失了。 现在的新任掌门是个不走正道的主儿,自己不在武学上下功夫,偏要依附黑道势力为虎作伥。” 话说到这里,宋翊脑海中突然有些思绪犹如白驹过隙一闪而过,一时间却又把屋不住,再回过头来仔细思考,却又理不出个头绪。 司马烈见状问道:“怎么,你知道这个双刀门?” 宋翊摇摇头说道:“不认识,只是好像听过名字。”想了想又问道:“那我到了当地,是否要去找分堂的堂口调些人手?” 司马烈摇摇头道:“不行,那边分堂已是自顾不暇。人手你自己从总堂带过去,李金元兄弟五人,再加十名铁牌弟兄。还有你的好兄弟花荣,他领弓箭手十名跟你同去。 双刀门也就是掌门李元峰和他几个同辈人武功说得过去,统共上下不过百人,有你出手应当应付得来。” 宋翊听说花荣同去心下稍安,毕竟是出生入死的弟兄,初来群英殿,能信得过的人也就只有花荣了。 不过,宋翊想到要以二十多人对付上百人,不免还是有些头痛。若是真如司马烈所说,都是些平庸之辈还好,若是真出个什么岔子,这以少击多的事情还真做不来。 却又听司马烈补充道:“记住,到得那里无须多言,选个夜晚上门便杀,越快越好。还有,除恶务尽!” 司马烈这几句话虽然说得平淡如水毫无波澜,但在宋翊听来却如当头炸雷,这分明是要自己趁夜灭人家满门。 在看司马烈,仍旧面无表情地饮着茶水,一副行惯做惯毫不在意的样子,不禁又让宋翊想起与高汉武相识的情形。这群英殿还真是菩萨心肠霹雳手段,做起事来绝不留手。看来要救这乱世,还需猛药重典。 居云山庄后身有一片树林。近些日子,花荣一直带着人在树林里教练箭法。辞过司马烈,宋翊径去找花荣。 虽是十月天气,但树林之中依然蒿草茂密,树木高耸枝繁叶盛,互相掩映。深吸一口气,清爽的凉意清透心脾,夹杂着特有的草木香气与淡淡的湿气,令人身心舒泰,比山庄内更胜一筹。 和煦的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零星地撒在身上,让宋翊不由得生出慵懒疲乏的感觉,若是整日闲居此处远离纷争又是何等的惬意。 宋翊不由得想起夔州时在山上的日子,不由得想起彭晓月,不由得松散之心尽去。宋翊皱了皱眉头,心中泛起一阵无奈的愁苦。忽听远处响起弓弦清脆的响声,宋翊收拾心情向放箭处信步走去。 花荣在树林里立了几个箭垛,正带着箭手们练习速射。 大宋禁军有八阵,但这八种阵法都脱不出“平戎万全阵”的框子,全部以龟守战术为主。 宋朝禁军排兵布阵时,以步兵为主战术上以步制骑。对阵之时,首当其冲的第一排为拒马枪,第二排为长枪手,第三排为弓箭手,第四排为弩手,第五排为神臂弓手。弓弩手占了七成,又另外备有张弩人和递弩人。 击敌之时,当敌接近至三百步时,令一神臂弓手起立射之,若可入敌阵,则神臂弓手俱发。敌接近至二百米时,令一平射弓手起立射之,若可入敌阵,则平射弓手俱发。当敌至拒马,则枪兵与之rou搏。 弓弩是禁军的主要战力。因此,朝廷对禁军士兵的考量,主要是对弓箭的使用。其具体考量方式分为张弓,射亲,和射远。 凡禁军步兵开一石五斗弓,六十步射,六箭三中者为本等,没有三中者为次等。 花荣却首先要求的是射亲时的速度,而非准确性。因为江湖中人使用弓箭并非两军对垒排兵布阵,有充分的时间和距离进行准备,大多数的时候都是张弓便射,距离也要近些。 树林中百十来人一字排开,面前一排箭垛整整齐齐,距离只有二十步远近。 射亲的箭手均是青巾包头身穿短褐,腕子上带着皮咬腕手持短弓。弓身短巧,弓力不过六、七石,是骑兵所使用的黑漆弓。 这种弓,虽然弓力不强,但胜于稳定,是弓手骑在颠簸的马背上用于速射的利器。 弓手们背背箭囊,弦上无箭,全部眼神都紧盯着近处的一棵丈许高的大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