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国往事第二部_第十九章 第五节 新词典,天禄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九章 第五节 新词典,天禄阁 (第2/2页)

忐忑。自己平时虽然也同赵司马打交道,也见过几次骠骑将军,但是这次是第一次进入西汉统治核心中的核心——未央宫为事,要见到的显贵、学士必然更多。据两个月前霍去病提供的信息,她们的词典进入天禄阁以后,是要给太史令司马谈看的。她们这次进入未央宫重新获取那版匈奴语词典,或许自己和阿绫就要直接同太史令面对面。天依的忐忑不仅来自自己同阁中大夫悬殊的地位差别,更来自于见到著名的历史人物时产生的,那种同庞大诡谲的历史本身直接交互的,几乎让她灵魂出窍的凉意。

    过了一会儿,前来接士兵们的伞盖车抵达了营区门口。乐正绫率领着士兵们登上马车,一行人从上林苑大营的东门驰出,赶赴遥远的长安直城门,准备入宫开始词典编修增补的工作。

    后生们在马车上颠簸,怀中紧紧地抱着装载着自己半年知识成果的木匣,生怕它在路上掉了。天依向后一看,轻松的神情已经从众人的面颊上消退。他们个个紧绷着脸,就连平日里在再严肃的场景都能和火伴们嬉笑打闹的夷邕,此时也是一副青涩的儒生样子。

    大约经过了半个小时的车程,车子驶入直城门,进入长安。景色和洛绫二人初来时一样,门内的两侧是高而厚的宫墙,右侧是未央宫,左侧是北宫、桂宫。在宫墙上有禁军士兵来回地巡值监视,生怕来者酿祸。士兵中的不少人立即体会到了“禁地”的意思,身形更加畏缩。

    不一会儿,有缇骑前来导引车队。乐正绫向他们出示了赵司马开具的文牒,缇骑们遂将他们引向未央宫北靠东一侧的宫门。在把守宫门的卫士推开那两扇沉重的版门以后,通书什通过门道,稳压于高台上的天禄阁就在众人的右手侧。

    天禄阁在外观上并不似后世的楼阁——甚至它连汉代的楼阁都不属于。它仍然是一种高台式的建筑,台的面积十分宽大,台身周遭也有围廊环绕,遮蔽台基本体,而在上面有一组建筑群。看来阁的语义还未发生偏转,在这时,尚是表“仓库”的意思,到了公元以后,它才逐渐开始指代楼阁建筑,而“藏书阁”的建筑面貌也由原来的高台转向了楼阁。

    天禄阁外有专门停放舆马的处所。御者们将车舆摆成两排,停在天禄阁的台外。近距离面对高峻的台阁,众人的心中难免都生出畏惧之感。而在台阁建筑上,额枋、斗拱和柱子上繁密的各种彩画也成为了让大家屈服于朝廷威严的要素。能如此铺张地使用各种色彩,本身就是物质实力的一种象征。从希腊的神庙、罗马的巴西利卡到汉代的宫阙,古典时期世界上伟大文明的建筑在他们辉煌的时代无不拥有繁琐复杂的色彩。

    通书什在天禄阁门口整整齐齐地列成两排,每个人都将手恭恭敬敬地拱在腰下,低着头,等待进一步的许可。在太阳下晒了一会以后,有两名阁中的官吏出来,乐正绫向他双手呈递赵司马从骠骑将军处取得的指示他们来阁工作的许可。阁员看到是汉军下的文件,蹙了一下眉,但旋即还是放了他们入阁。阁员的这个表情被乐正绫捕捉在心。

    一行人在小吏的引领下沿着阶级登上这座高台建筑。那名戴着儒冠的小吏对他们并不甚友好,只是公事公办地引导他们穿过台上的一个又一个院子。初夏时节,在阁中工作的大夫、学士不少,众人在穿行过各个院落的时候被命令小步轻走,以将足踏地面、衣服碰着佩玉发出的声音减到最小。

    大概在不同的檐廊下小步前行了百来米左右,人们被引到一所幽深的阁堂门前。天依沿着门口往里看,在那间奥室里面全是柜子,上面放着数不清的经卷文书。她这才较为直观地体会到天禄阁、石渠阁这两座藏书秘库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这些文书或许从秦代以来就一直被搁置在此间,为西汉的历代太史公、经学学者和档案工作人员提供数不尽的第一手文献材料。所有人的博学,都有赖于这间无所不有的图书馆。

    那名小吏将文牍转递给这间堂中的吏员,随后回去复命。通书什的众人在乐正绫的引领下向他行礼,那名堂中的书吏把他们带入幽深晦暗的堂内,辗转了几个书架,最后在堂东的一面设了直棂窗作为高窗的墙下,在户外光照亮的空间中,天依和其他人看见了他们二月份编定的词典被放在一张书案上,中间有两卷是摊开的。而在书案之前,正伏着一个青年。天依定睛察看,那名青年的腰间挂的是黄绶,同士兵们的深青色绶带有所不同,规格要高一些。这条绶带可能属于一个二百石的,或者四五百石的官。

    乐正绫带领通书什的全体向他揖拜。那名小官见有一群人走出来,连忙从案前站起来,也轻轻地向他们施礼。

    “这些人既不是博士弟子,也不是在阁中给事的,却是一群不更,找我何事?”那名小官问引路的吏员。

    “他们是通书什的人。”吏员答道,“从今天起,他们每日要来这里编修增补这本匈奴言辞书。”

    那人听了,立马来了兴致。

    “是通书什的人?”他看看自己刚才还在翻阅的那本词典,又看看在暗处站立的二十个人,“怎么大半看着还没到即冠的年纪?还有家眷?”

    乐正绫上前禀告:

    “先生,仆唯通书什的什正。您在辞书上看的许多状如蝌蚪的文字就是我和洛什副课给他们的。他们正因为年纪小,所以头脑灵光,能够接受很多的智识。”

    那名青年在空气中迟疑了一会儿。

    “我以为这个通书什是纠集了全天下能匈奴言语的学者为之的。”

    “其实不是。这个什比较年轻。”

    “那你这个什官如何称呼?身出何族?”

    “仆姓乐正。”

    “天水乐正?”那人问道,“那边没有听说出过这样一个女儿。”

    “是海国乐正。国在汉东南数千里,去年到的汉地。”

    “……不可思议。”那位青年蹙起眉头,“这位呢?”

    “姓洛。海国洛氏。”

    “湟水羌人,汉姓祁。”

    听闻这三个人都是蛮夷,那名小官对于通书什的神秘感更加深了。

    “三位什官的汉言是说得挺好的。”那名青年道,“你们的什士都是汉人么?”

    “是。”

    气氛又凝滞了几秒。

    “来,你们先请吧。既然要增补这本辞书,那我就不便再占用它。”青年举开手,向他们请道,“我就趁告假的时候,来这边看看书。日后在这上面有什么问题,还要来请教你们。”

    “不胜荣幸。不过先生,不知您的姓字和官秩是……”

    “五百石郎中,司马子长。”

    ——第五节完——

    ——第十九章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