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快穿逆袭_第94章 三国赵范2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94章 三国赵范22 (第1/2页)

    那个峡谷,是真实存在,而不是模拟,峡谷的谷底,也没有水流,因而能够站得下的位置,并不止两列。

    于是,拥堵之后,队伍就粗壮了。

    后面远处的人,猛然间,听到前面有动静,再一望,见到前面粗壮的队形,会怎么想呢?

    这其实就像堵车一样。

    前言远处,一阵乱响,还伴随着鼎沸的人声,一望,前方远处已经由规定的两车道,变成十车道了。

    如果真是堵车,后面的车,不一定会冲到前面去。但现在并不是。

    现在,后面是土匪,无组织无纪律的土匪,不冲到前面去瞧瞧热闹,怎么行?

    加速,就地变成十车道,冲到前面看热闹!

    这样一跑之后,局面还出现了没人的地带。

    “前面发生了何事?”“不知道。”

    “可能是山垮了。”“胡说,山垮了让开还来不及,怎么会拥上前去?”

    这疑问是错误的。真的出现塌方,让开的,也只是附近的土匪,远处的土匪,照样会冲到近处看热闹。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只能容纳两万四千人的峡谷,容纳了超过十万人。

    ——

    峡谷的尾端,是沁水。而这条路,往长治盆地的方向,可以分为三段。三段中的每一段,长度都跟前面那条峡谷近似,二十五里左右。

    第一段,是沁水到郑庄;第二段是郑庄到蒲池,第三段是蒲池到龙背石。龙背石之后,山势就开阔了。虽然仍然还有一段谷,但已经不适宜设伏。

    三段里面的中间那段,郑庄到蒲池,因为山势圆环,构成S形,距离稍长。这一段,两旁高山坡度相对较缓,谷底较宽,并且部分谷底有水。

    另两段,旁边的山势都比较陡峭,谷底比较狭窄,谷底无水。

    其中,沁水和郑庄两个地方,局部相对宽阔。

    这两个相对宽阔的地方,都是因为,与另一条大峡谷相交,而形成的。

    沁水相交的大峡谷,是通往迎头方向的。郑庄相交的大峡谷,是通往孔裕方向的。

    其它地方,虽然也与别的峡谷相交,但因为那些峡谷较小,所以并没有形成像沁水和郑庄那样的宽阔平地。

    ——

    过了许多时候,一支荆南军队,从孔裕方向的那条峡谷杀了出来,强行占领了郑庄那块平地。

    这种峡谷中间的平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这么说吧,平地那边,可以并排站二十个人,峡谷这边,却只能并排站立五人。打起来,自然是平地一方获胜。

    当然,实际上郑庄谷口能够并排站立的人数并不止二十。但打起来之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会拉大,所以,比喻为二十,也差不多。

    另一边的五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这样一来,尽管峡谷一方的人数更多,但因为每次能够冲上去交战的人数并不多,仍然会处于下风。

    所以,这场局面的战斗,困难就在于最开始的时候,夺取平地之战。

    ——

    怎么夺取的呢?其实是突袭。一方有备而战,另一方没有准备。胜负可想而知。

    现实中曾经有段经历,简单地说,就是夺了挟持人质的歹徒的刀。当时的情况,就是歹徒没有防备,一点没有发力。因而夺那把刀,真的是轻而易举。

    但是,做笔录的时候,警察不接受这样的描述,反复启发,敦促笔者写下“由于我力气较大”。最后,胳膊拧不过大腿,真写了。

    事实上,当时的情况,千钧一发,哪里有时间去判断我的力气较大,还是歹徒的力气较大。就是看到歹徒分心,没注意,立即动手。所抢的,就是一个瞬间。

    ——

    所以,同样的道理,夺取郑庄,并不是因为荆南军战力更强,而是因为黑山军完全没有防备。

    而在成功夺取郑庄那块平地之后,就战有地形上的优势,据地利而守,成功阻拦两个方向的黑山军,也就不算什么了。

    这二十万黑山军,东坞岭至沁水,拥堵了十万,沁水至郑庄,三万。

    另外七万,则在郑庄通往长治盆地的方向。

    随着时间的推移,前面十万黑山军开始后移,而东坞岭到沁水那条峡谷,仍然是东坞岭有伏击,其余地段并没有。

    黑山军在沁水平地略加整顿,便往迎头那条大峡谷转移。

    但这边,刚过万庆元,伏击就开始了。

    这回倒是没人看热闹,黑山军齐往后退,直至退到沁水平地。

    总的算起来,十三万黑山军,因为东坞岭伏击,因为郑庄平地被夺,因为万庆元伏击,总共造成的伤亡,不足万人。

    但,因为踩踏,拥堵中的愤怒拔刀,伤亡就超过了万人。

    剩下的黑山军,可以按十万人计算。

    ——

    荆南军队,在这场峡谷战中,出兵三处。其中,郑庄多些。因为郑庄那儿,不仅要夺,而且要守。共两万人,五千在东坞岭,五千在万庆元,一万在郑庄。

    荆南军队不是八万人吗?另外六万在哪儿呢?

    在高平、南陈和北板桥一带。

    这些位置,都在长治盆地的南端。

    而南端,又因为早先,荆南军队多次出击烧屋,而造成了一定的荒凉。

    庄稼被践踏、房屋被焚烧,如果是百姓,如果有政府,那么百姓在政府的安抚和救济下,还可以实行生产自救。

    但在这里,上面是土匪,下面也是土匪。携民为贼中的民,也沾染了一定的贼性。实行生产自救,那是绝不可能的。

    不实行生产自救,自然就是迁移了。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挪一挪,到别的地方才有饭吃。

    所以,荆南六万军队,出现在长治盆地南端,容易得波澜不惊。

    ——

    高平、南陈和北板桥一带,又是怎么个情况?

    且看二十万减去十三万,剩下的七万黑山军的动向。

    郑庄被堵,无论如何都过不去。

    要说翻山越岭,跟上前面十三万黑山军,那是不可能的。

    后退吧。

    这样的后退,并不是正常行军。

    慌乱之中,越走越快,失足、摔跤什么的,暂时就不说了。此处只说,他们的心慌,身体很累。

    头面说过,龙背石之后,已经不宜设伏。

    实际说的是,不宜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