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快穿逆袭_第84章 三国赵范1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84章 三国赵范12 (第2/2页)

汉昌军营的首领。硬要明确职务的话,应该算是将军了。只是不知,将军前面的修饰定语到底会是什么。

    黄忠的职务名称也没变,还是中郎将。同样是中郎将,差别非常大。但实际上,黄忠是汉昌军营的副首领。

    涂山黄忠之下,还有五人,官职也是中郎将。

    五人的名字是凌cao,没字;董袭,董元代;莫敬、莫季同;高旷、高宏放;周砀(dàng,荡)、周彭越。

    前两位,是原剧情里面的东吴名将。两人都以勇猛为主,不像吕岱和徐盛那样具有显著特点。

    士兵并没有分配到人头,因而不是每人两万兵。凌cao、董袭各自带兵两万执行任务,是出于樊韵的调令。

    现在情况就是,士兵四万,将领五人:涂山、黄忠、莫敬、高旷、周砀。

    ——

    两天之后,涂山顺利追上了队伍。这个时候,队伍正行进在黄石至湖口的中途。

    又过了四天,到达湖口。过鄱阳湖,花了一天。此时,比计划提前了两天。

    再往后,计划是士兵每天行进五十里,六天后到达三百里的拦截位置。

    但涂山率兵到此,想法突然就变了。

    涂山把几个将领找过来,商量了一下。

    涂山说:“我原来的想法很简单,准备在距离此地三百里左右的位置拦截敌军。但如今突然发觉,情况有变。”

    黄忠问:“为什么选在那个位置?”

    “哦,我先一个人走了一趟。距离此地三百里左右的那个位置,山势陡峭,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过来,很容易拦住。”

    “那,情况有变,指什么呢?”高旷问。

    “这是因为,我突然想到,这一带的山峰都不大。那条羊肠小道受阻之后,敌军必然会绕道而进。到底会怎样绕道,还需要再去查勘一下。”

    莫敬问:“就你们两个会轻功的去吗?”

    “正是,”涂山说,“你们三个,率领大军缓慢前进,每天走三十里就行了。”

    ——

    三百里就是一百五十公里,涂山一个人要走七个小时,现与黄忠同行,就走了十个小时。

    此时袁军自然没到。

    涂山和黄忠在江边那条羊肠小道上反复走了几趟。发觉前方若是被堵,往大山深处绕行的口子实在是太多。

    假设有时间有物资,在那些口子上都建设关隘拦住,那也是大工程。如今没那个条件。

    没有关隘拦阻,自然就只能用人去拦。

    难怪要带四万人过来。

    ——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成语。看上去,似乎指的是特别险要的地形、关隘。但如今涂山知道了,最重要的,还不是险要的地形,而是敌军没办法绕行。

    现在这个地方,绕行太多。那么,是不是找一下,看看哪个地段,是连续几十里都无法绕行的。

    涂山提出这个设想,黄忠反对了。黄忠说:“放眼瞧瞧远处,再不行望望对岸。这里的山,高不过千仞,尽皆常人能越。别费那个力气了。”

    千仞,约等于2667米,常人的确能够攀越。并且,就算真的存在几十里无法绕行的地段,后退,让过那几十里,又会如何。

    如此,敌军绕行,就成了必然。

    ——

    选出一个阻击点(不是狙击)。

    敌军肯定会绕行,阻击地点就不再是越险要越好了。

    然后走到敌军的位置,从羊肠小道的角度,去选择绕行的垭口。

    上垭口,模拟敌军绕行,以确定行走路线。

    这样,反复去做,就会发现,有的路线,会重合。

    那些重合的地段,就再次成为二次阻击点。

    二次阻击点,不止一个,实际有五个。五个阻击点,怎么安排,怎么防止敌军从后面摸到阻击点。

    黄忠又有了不同看法:“我说,怎么光是拦截?”黄忠指了指其中一个二次阻击点的地形,说,“像这个地方,直接拦阻,感觉非常困难,倒不如让士兵到上面去,还包括对面的山头,让开中间,让敌军走!”

    翻译一下就是,改阻击为伏击。

    其实也可以。

    ——

    思路打开之后,事情就顺利了,四天后,具体方案锁定。

    往回走,就不是三百里了。

    事先对莫敬等人交待的是,大军日行三十里。这里的三十里,并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字,而是指,别把士兵累着,让士兵随时保持充沛的体力。

    四天时间,士兵的先头部队,已离开湖口两百里。

    判断了一下行程,感觉肯定比袁军先到达阻击点,涂山黄忠二人就跟着队伍前进了。

    再前进半天之后,涂山下令停止前进,向后传令,叫校尉过来。

    不久,校尉来了。涂山给出一张地图,又具体指点了一下山势。

    就是给他说,怎么走、怎么走,看到一大片青色的岩石就拐弯,然后又如何如何,就会发现一大块比较平坦的土地。然后,在那儿安营扎寨,营寨规模三千人;最后原地休整,等待下一步命令。

    最后,所有人都到位,格局是:

    江边第一阻击点,两千人,临战一千人,轮换一千人。

    山中二次阻击一点,一千人,临战五百,轮换五百。

    山中二次阻击二点,两千人,临战五百,轮换五百;因地形原因,另有一千人,负责侧翼的阻挡。

    山中伏击点共三处,每处一千人。由于三处伏击点相距并不远,打扫三处战场,就由另外一千人负责。

    涂山,亲自率领一千人,作为机动。

    这样,直接负责阻击作战的士兵,就达到一万人。

    这些士兵的直接指挥,除涂山那一千兵之外,都是各自的校尉。

    另外,在距离十里到二十里的范围,稍稍平坦的位置,设立了四处营地,共宿营一万。

    如果战斗时间延长,这一万兵,将会与战场上的一万兵进行轮换。

    ——

    还有两万士兵呢?

    后退。

    一直后退到湖口,再南下,夺取豫章。黄忠、莫敬、高旷、周砀均在这边。

    ——

    为什么大战将临之际,还要抽兵攻打别处?

    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受地形限制,战场狭窄,无法将四万士兵全部投入战斗。

    二是豫章靠近战场,其中或许存在对战场一带的地形比较熟悉的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