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5章 朝庭制霸江湖9 (第1/2页)
原剧情中,杭修竹和杭勇最初并没在同一个地方就职。 杭修竹在东北的白远州乐开郡黄定县就职,最初只是一般书吏。约三年之后,升为县丞。 —— 这儿介绍一下这个世界县级官府的公职人员职务。 县级官府,其公职人员分为三类,分别是官、吏、役。 一、官员 主官和副官。 很显然,为防止令出多门,主官只有一人。 副官就不一定了,至少文武各一人也就是两人。经济繁荣、分工更细的大县,副官可能会有十数人之多。 主官的名称,就叫知县。称为县令,也可以。 —— 仅一名副官,则叫同知。同知,字面上的意思是“一起知县”。同,似乎是等同。但是,由进士、同进士可知,同,褒义说它表示“相当于”,贬义则说它表示“如同”。 “相当于”与“如同”还看不出奥妙的话,请看参考著名的“如夫人”称谓。 如夫人,表示她相当于夫人,她如同夫人,但却不表示她就是夫人——实际她就是个妾! 所以,同进士,也就是妾进士。同知,不管知的是县还是府、州,都只是妾知。 —— 仅两名副官的时候,通常负责文的,叫县丞;负责武的,叫县尉。 武的方面发达,需要增设武官的时候,先是变化名称,称为城尉。城郭,也是都市,称都尉,也是同一意思。 再多,就只有添加修饰语了。譬如奋勇都尉,检校城尉,等。 文职,则称主簿。再多,就加修饰语,如课税主簿、商检主簿,等。 天下太平,以经济发展为主的时候,文职这边,知县第一级,其他所有文职官员为第二级。第二级官员,直接向知县负责。 与之对应,武职那边,则只有县尉一个人算第二级,其他武职官员则属第三级。 战争期间,文武刚好相反。 县级官员的品级,取决于知县的品级。大县、发达县、重要县,品级高到七品;小县、穷县、边远县,品级低至九品。 二级官员少半品,三级官员再少半品。 半品举例:比七品官吏少半品的,称为从七品。从七品的从字,跟同知的同字,意思差不多。 —— 二、吏员 吏员也属于朝廷官员的正式编制,但没有品级。 吏员通常由县府二级官员,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吏员负责公文、账簿、卷宗等文秘之事,也负责征税、治安捕盗、分判诸事,还要负责文教、司法、税收、兵役、公文往来、水利工程等事。 吏员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捕头。 有些岗位,也有一些不怎么正规的具体名称。最高的,通常称为典使。全县发展了,升级了,典使有望升级为官员。个别时候,官员出缺了,也有可能让典使补上。 —— 三、衙役 这个就不是朝庭正规编制了。 役员,归根结底,属于县府自行招募、自付薪资的一个群体。他们有官方身份,但又不怎么牢靠。在某些朝代,役员还会归入贱籍(没有科举资格)。 三班衙役,就是役员。 皂班衙役,又被称为“皂隶”,负责长官的随行护卫、开道、升堂站班,在公堂上执行刑苔,相当于法警; 捕班衙役又被称为“捕班快手”,简称“捕快”,负责案件侦缉、抓捕罪犯、传唤被告、证人等,相当于刑警; 壮班衙役又被称为“民壮”,负责把守城门以及看守牢狱、守护库房等,相当于民兵。 另外,做杂事的,比如厨子、更夫、仵作、马夫等勤杂人员,也属于衙役的范围。 各类衙役都会设立班头,去统领下属做事。 衙役是最底层的公务人员,但又不被朝廷认可,属于帮工性质。 衙身往往由社会闲散人员担任。人员素质,不怎么高。 —— 那什么潘家的天才潘正,进入朝庭一年之后,怎么才混上捕快? 那并不是县级捕快。 他是天江州捕快。州级捕快,不是役,而是吏。相当于县级的捕头。 那郡级捕快呢?就不一定了,有些是役,有些是吏。 —— 原主杭修竹,初到黄定县时,只是一名闲杂书吏。半年后,升为卷宗主簿。一年后,又兼顾文教和税收事务。约三年后,县丞出缺,杭修竹顺利补缺,荣升县丞。 对比一下潘家天才潘正,便能发现,杭修竹的成就要大得多。 —— 黄定县境内,有一江湖门派,名叫日照宗;另有一民资学院,名叫玉清书院。 在杭修竹担任县丞之后不久,两者发生冲突。 起因很小,就是男一看上女,女不愿;女看上男二,男二不愿。两男一女的戏码。 不服气,找人帮忙,介入纠纷的人越来越多。 事情越闹越大,差点演变为文武之争。 后来杭修竹出面调停,驱散了帮手,留下了主要涉事者。 杭修竹溯本清源,问出该事件最初的起因。 小事一桩,不愿就不愿,成不了分开就是了。对方不愿,自己还死缠烂打,有意思吗? 清醒之后,几个涉事者都觉得没意思。 杭修竹处罚了双方,也就是互相给予对应相关人物若干赔偿。 之后,杭修竹名声大振,并且还与日照宗和玉清书院的好几个领军人物,相交莫逆。 —— 之后,杭勇就来到黄定县。 杭勇也许是在别的地方立了功,来黄定县,担任的职务是县尉。 杭勇县尉的职务,与杭修竹县丞的职务同级,只不过,有黄定县,杭修竹的名气就要大很多了。 杭勇并没做什么诋毁杭修竹名誉的事,相反,杭勇还接近杭修竹,乐于做杭修竹的跟班。 于是乎,那几个日照宗和玉清书院的那几个领军人物,慢慢的也熟悉了杭勇。 —— 入职五年之后,北边的梁朝国来袭,杭家所在的龙汉国奋勇反抗。 在征集人手的时候,杭勇把那几个、跟杭修竹相交莫逆的、日照宗和玉清书院的领军人物,全部实行逼请。 原主杭修竹认为,参与战争,得靠自觉,不能逼请(以大义的名义,逼迫对方答应参战)。 这是因为,参与战争,很可能会战死沙场。人都有不同的情况,有的牵挂多,有的牵挂少。 所以,杭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