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快穿逆袭_第22章 西游白骨精2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2章 西游白骨精22 (第2/2页)

需要遮盖的历史。

    所以朱元璋杀和尚,一定不是因为朱元璋当过和尚,必然另有原因。

    另有什么原因,你不知我不知,吴承恩也不知。

    不知道,又怎么讽刺呢?

    ——

    另有一个说法,说灭法国讽刺的是三武一宗灭佛事件。

    “三武”,指的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佛、唐武宗。这三个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武字,所以又都做过灭佛的事,所以史称三武灭佛。

    另外,后周世宗柴荣的灭佛事件也比较惨死。与前三个合在一起,可称为三武一宗灭佛。

    西游的灭法国,讽刺的是这个吗?如果是,车迟国也应该是。因为车迟国是意识形态层面的道佛之争。

    ——

    所以,还得回过头来,看看灭法国灭法的原因。

    原著给出的理由是:

    那老母用手朝西指道:“那里去有五六里远近,乃是灭法国。那国王前生那世里结下冤仇,今世里无端造罪。二年前许下一个罗天大愿,要杀一万个和尚。这两年陆陆续续,杀够了九千九百九十六个无名和尚,只要等四个有名的和尚,凑成一万,好做圆满哩。你们去,若到城中,都是送命王菩萨。”

    其中关键部分是:

    那国王前生那世里结下冤仇,今世里无端造罪。二年前许下一个罗天大愿,要杀一万个和尚。

    原因在国王的前生。今生已经想不起来了,只记得结果:要杀一万个和尚。

    这其实就是没有理由。

    ——

    再看寇员外。

    寇员外跟灭法国相反,他是斋僧的。

    他为什么要斋僧?这需要理由吗?需要吗?

    好,那就给个理由。他向佛,他行善。

    这样的理由,成立否?

    虽然力度不强,但是,还真能成立。

    但是,寇员外为什么要斋一万个和尚?

    向佛、行善,所导致的结果,只能是不计数目的斋僧,不能是确定的斋僧一万名。

    所以,斋一万个和尚,也是没有理由的。

    ——

    灭法国那边,像是在做坏事,所以就特别引人关注。寇员外这儿,像是在做好事,所以很多事情,就容易被忽略。

    但两者加起来,就会发现,杀一万个和尚,和,斋一万个和尚,都是没有理由的。

    没有理由,就只能证明,这两件事,并不是主要事件。

    没有理由的两件事,将会成为什么?

    当然是成为背景。

    ——

    背景,也是前提,也是规则。

    一上来就是,前方要杀一万个和尚,前方要斋一万个和尚。

    然后重点就来了——

    已经九九九六,就差四个。你们四人,刚好赶上。

    数字都一样,不拿到一块儿说,简直都过意不去。

    而拿到一块之后,就会发现,灭法国寇员外,两个事件所表述的重点,都是——

    刚好赶上。

    ——

    刚好赶上,意味着什么?

    通常意味着喜悦。

    譬如赶时间,跑步到车站,恰好一辆公交车到站,刚好赶上。

    但注意,西游中,刚好赶上的两件事情中,灭法国在前,寇员外在后。

    可以解释为,作者的愿意,只是灭法国事件。但发现没有说清楚、说完整,所以后面才有了寇员外。

    那么,灭法国那边的特征是什么呢?

    坏事。

    刚好赶上了坏事。

    这也是有许多事例的。譬如,车一停,就发现车前有个碰瓷的。再譬如,好不容易腾出时间坏游戏,结果断网了。

    原著中,唐僧师徒四人,在灭法国,刚好赶上坏事。

    他们躲了,但是没躲开。

    最后他们只有硬扛。硬扛的时候,虽然平安,但也惨烈。

    最后他们(孙悟空)想了个办法,把国王、王妃及大臣们的脑袋都剃了,平安过关。

    ——

    归纳一下就是——

    刚好遇见坏事的时候,往往会感觉自己特别倒霉,并想要逃避。

    逃避是没有用的,还是要面对。

    要保持冷静,想方设法,最终,所有倒霉事都会过去的。

    这似乎像一段鸡荡。

    ——

    到底是不是呢?且看寇员外。

    寇员外那边是斋僧,刚好赶上好事。

    然后唐僧师徒走了,遇见匪徒追杀。

    赶走土匪,夺回土匪手中的抢自寇家庄的财物,唐僧师徒返回。

    却被官兵抓捕,说他们杀了寇员外,并抢了财物。

    同样归纳一下就是——

    刚好遇见好事的时候,往往会喜不自禁。

    但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依,好事也有可能会转化为坏事。

    所以还是要冷静。

    不要为一时的好事或坏事,影响了自己的判断。

    ——

    两段鸡汤结合在一起,就会发现,完整!

    于是我们可以说,灭法国和寇员外,两个事件描述的都是“刚好”。这两个事件,告诫人们,不要沉醉(沉湎)于一时的好事坏事,要保持冷静清醒。

    ——

    凤仙郡这关很简单。

    仅从表面就可以看出,讽刺的是玉帝。

    当然,并不是讽刺玉帝本人,而是讽刺的是玉帝的那种行为。

    说是凤仙郡的郡侯对玉帝不敬,玉帝就惩罚了凤仙郡。

    郡侯犯错,为何惩罚的是凤仙郡?玉帝那边的理由,自然是“加倍偿还”。

    但,凤仙郡的百姓何辜?

    还有就是,郡侯之所以是郡侯,又不是百姓推举的,而是朝庭任命的。

    所以,玉帝搞的这个牵连,没有道理。

    西游原著,写就于封建社会。那个社会,本来就有连坐。

    所以,凤仙郡这一段,反对的并不是牵连(连坐),而仅仅是反对不合理的牵连(连坐)。

    譬如,假设遭罪的是郡侯本人,再加上他全家,还加上任命他为郡候的那个长官,估计唐僧师徒就不会理会这件事了。

    结果呢,玉帝牵连到凤仙郡百姓身上去了,牵连错了,还死不认错。

    对了,死不认错,这也是这段故事所要反对的。

    最后嘛,蚍蜉撼不了大树,还是凤仙郡郡侯这边带着百姓先认错,哄好了玉帝,事情方才圆满解决。

    ——

    今番,庞大的取经队伍,通过灭法国、寇员外和凤仙郡,自然不会掀起多大的风波风浪。

    这三个难度,已经不再困难。

    因此,我们还是关注其它难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