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章 赎月西来 (第2/2页)
少年道:“恐怕有些麻烦,不过可以试试。” 只见他提步瞬移,身影飘忽间从落荒而逃的草寇头上一跃而过,落在人前剑锋轻挥,雨滴斜飞一招收势。 那獐头鼠目的人面露惧色,惊慌用手捂住喉间,血不多,却已不能说话。 剑长一寸,剑重一分,但那少年会挥使自得,一剑只割断气管而未伤及动脉动脉,故而那人此时还活着。 如此准头,竟是比一剑封喉更让人悚然。 少年冷冷看着那人,左手一点将一道神符注入那人喉间:“不想被血呛死就别乱动。” “少···少侠,书还您,这些都还您···” 草寇众人见大势不妙,立即将先前从少年身上掠夺去的物什如数奉还。 “如何是好?我现在没了杀他们的理由。”少年又对那不见人影的声音道。 那声音几分狂躁:“杀人还要什么理由,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便是!” 少年听罢,立马照做,拳脚几个起落将众草寇打趴在地,高举长剑正欲砍下那领头大哥的头颅,让他身首分离。 “施主且慢!请施主手下留情!” 此时,突然传来一阵人声,叫停战局。 少年收起长剑,倒握身后:“哎呀,麻烦来了。” 那声音忿忿:“明明就是你故意拖延,给自己找的借口。” 少年道:“非也,学道须参窍妙禅,要凭慧业了机缘。”接着手中符咒翻飞,将那数名草寇统统定住。 只见一名身着褐色衣衫的年轻人胸挂佛珠,手持金钵,款款有礼朝少年行来。 近了,他向少年恭敬一鞠,单手立掌轻念一声“阿弥陀佛”。 少年笑笑,也单手立掌还了他一躬:“大师,有何指教?” “施主,冤家宜解不宜结,既然他们将东西归还给施主,还请施主放过他们,留他们一命。” 少年没有回答,围着年轻人转了一圈,问:“大师从何处来啊?” “从齐驮山来。” 少年望着年轻人一头青衫:“大师如此虔诚,为何还未落发?” “白云寺方丈说我佛缘未满,要我一路讲法渡人,渡满一百人时,便可入寺为僧。” “那大师如今渡了多少人?” “九十九。” “大师觉得我会是第一百个吗?” 大师看了看少年额上的那朵金莲,心想:“这人似乎颇有佛缘,想必定能成我佛门中人”,嘴上却说,“佛缘玄妙,我不敢说。” “玄何玄,妙何妙,大师心不定,身不轻,分明行在苦海,如此渡人,邀人同沉乎?” “此苦非彼苦,乃是苦苍生之苦,苦众生之苦。” “人不扰,政已和。世虑寡,山情多。何须大师苦?” 年轻的大师起了踌躇:“这···” 少年继续道:“一念不生心澄然。无去无来不生灭。皈依佛,不凭心,渡一万个又有何用?白云本自无遗迹,飞落断崖深更深。前路杳杳,要达目的,何时是头?” 大师启唇欲语,却是不知该说些什么。 “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空花哪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诸法非实,皆为虚妄,大师还要执着吗?” “我···”大师双唇颤抖,两眼盈泪。 夏日的雨滴击打在菩提叶上,发出水晶琉璃般空灵的声音。 这一次不是幻听,少年轻道:“琉璃雨声,大师可闻?” 雨洒江天,少年急转手腕,长剑猝起急落,直指大师。 “扑通”一声,年轻的大师双膝跪地。 血珠从他的额间沁出,与微雨融成一朵红色印记。 ······ 大师泪如雨下,泣不成声,重重点头,表示他听见了那琉璃雨声。 “你所渡第一百个人,便是自己。佛印已结,去白云寺落发吧。” 大师双手合十,虔诚跪道:“请高人赐下法号。” 少年有些为难:“缘非我起,缘非我结,再说我弘法之事不便让太多人知道,我只能赐你一个“澄”字,另一字,由白云寺方丈替我补上吧。” 年轻的大师叩首三谢,随即起身道:“多谢高人,贫僧就此别过。” 少年单手立掌:“阿弥陀佛,还有一事。” 大师奇道:“何事?” 少年转身看了看那群被他制服的草寇,双指牵动消去符上神力:“让他们,随你出家去。” “这···”年轻的大师又失了主意。 “无妨,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去吧。”少年给大师为了一颗定心丸,转身对众人凛声道:“听到没有,你们?要是有谁敢耍花样,我就用神符把他化成血水去见佛祖。”接着又是将数道符咒打入众人体内。 那群草寇忌惮于少年的功力,忙道:“听到了,听到了···”,边说边老实得跟着年轻的大师走远了。 少年见他们走远,方才将长剑插进土里,活动了一下胳膊手腕,轻声叹道:“赎月你也太重了点。” 随后他又对那个声音说:“南嘉鱼,我不高兴了,我又遇到了我摆不平的事。” “行罢,那就我来善后。” “那边几位,还不出来吗?躲躲藏藏还要看到几时啊?”之前不见身影的那个声音终于现出人形对着前方虚无之处大喊,只见他满面泥污,头戴一顶翠玉珍珠冠,身穿一件破袈裟,肩搭一根破旧脏乱的拂尘,手拿一个七宝金钵,脚蹬一双用金线打起补丁的麻布鞋,正是十年前在陶府门前念戏词之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