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五章二县 (第1/2页)
南平郡,建郡已有数百载,虽地处偏南,却也有户口十万。 其中,府城户口三万,余下四县,共计七万。 若真动员起来,募兵二千,不成问题。 即便仅是未经战事的青壮,但据城而守,足以抵挡十倍之敌。 幸而如今郡守,是个“憨厚忠臣”,恪守臣节,未得圣旨明文告示之前,不敢逾越雷池半步。 此人善于官场之上明哲保身,却不敢承担责任。 据哨探来报,郡守这半年来,仅仅是充实了郡兵,裁撤老弱,转入衙役,如今府城实有郡兵一千五百人。 真实战争时,并不像小说之中所写得那般容易。 千人据城而守,便可阻挡万人。 在热武器未曾广泛使用之前,城墙的作用,无论就现实意义还是人心意义,都是相当巨大。 为此,林正阳特意准备了杀手锏,专门针对城墙。 要不,他这点兵马,真的去攻城,攻不攻得下不说,损失惨重已是可以预见。 偏生林正阳如今已经洗白上岸,不愿意,也没有可能威逼着一群流民上前送死。 那是流寇做派,以前做得,现下却做不得······流民都已被他安抚,打散归入各处,组织生产经营去了。 哪能舍得将人命白白消耗在这里? 初春的晨间,依旧有些寒凉。 林正阳披着用针线串起的甲衣,内里衬着丝绸里衣,头戴盔甲,整个人遮护得严严实实的。 坐在战车之上,不但不觉得凉意,反而浑身都热出一身臭汗。 周围簇拥着大批甲士,拱卫左右。 行至一处石桥之前,猛地听见喊杀之声。 声音很近,几乎就在二百步内,林正阳凝神望去,甚至能见到此刻眼中的疯狂。 轰的一声,顿时,由极静转为极动。 前方就有一队甲士,拔刀迎上。 随后就是刀枪交鸣,武器与武器重重碰撞,发出刺耳的金属声。 “噗噗”,是锋利的刀刃,划过rou体的身影。 空气中,渐渐弥漫出一丝腥味。 混合着晨间湿气,将士浑身的汗臭味,以及土壤的土腥味,拧成一股,令人作呕的混合气味。 林正阳置身其中,恍若不闻。 这便是真实的战场。 并不像文人笔下那般浪漫、深沉,抑或是慷慨激昂。 更多时,必须与尸体、血腥以及各种恶臭味为伴。 时刻都有着生命危险,为了增强生还几率,这甲衣片刻都不能离身。 初时林正阳也不习惯,但夜宿军营之后,久而久之,自也与之同化了。 当下,对来袭的刺客淡然漠视之。 不久,喊杀声止,早有辅兵携带工具前往,搬运尸体,割下首级,并将缴获归公。 只是稍稍停了一会,队伍继续前行。 数千人的队伍,鸦雀无声。 只有脚步声,车辙声,甲片碰撞声,不绝于耳。 无言的沉默,笼罩在整支军队上方。 半日之后,便远远瞥见城墙,道旁古碑上,“立米县”三个大字赫然在望。 掏出水晶打磨,竹筒加工的自制简陋望远镜,冲着立米县城墙之上望去。 城垛之上,树立着旌旗,有穿着号服的士卒来回巡视。 其中有数人,似是身份不凡,正探出脑袋,窥视这处,指指点点。 林正阳回忆起来,与探子报上情报对照,不难得出,城上是县尉与县令等数官。 “传令!就地扎营,埋锅造饭!” “午时过后,再行攻城!” 身侧传令兵提笔在竹板上简短记下几句,随后打马前去传令。 “将军有令,就地扎营,埋锅造饭,午后攻城!” 洪亮的声音,声声阵阵,很快传遍全军。 四千正兵,算上数千辅兵,队伍规模庞大,前后绵延近一里。 每隔二百步,便设数名传令兵,接替传达军令。 很快,军中响起鼓点。 队伍停下,早有辅兵清理场地,放火烧林,驱逐蛇虫,并就地砍伐林木,用于扎营。 林正阳又派遣数人,去城下劝降。 尽管这并无意义,楚帝帝统南渡,大义尚在,不是已崩,何况林正阳无论声望还是势力,都并不足以让人畏惧。 大楚官员,并不真的将区区一地贼寇放下心理。 背叛大楚朝廷,去投降一个地方流寇,怕是疯了吧? 以己度人,林正阳自然不信真有人会这么不智,这等情况会愿意开城投降。 但,这毕竟是惯例,还是得做做样子。 万一就有人眼瞎呢? 再者,耀武扬威,也有助于打压城内守军士气。 中午时分,云层在天上翻滚,条状、絮状,一片片的,煞是好看。 用过午饭,且稍作休整过后,洗脱了疲惫,林正阳望了望天气,下令攻城。 早已准备好的攻城车、云梯,纷纷开拨。 片刻之后,就顶着县城之上稀疏的箭雨,冲了上去。 铜锣敲响,鼓声阵阵。 数百人举盾而上,很快在盾车的掩护下,在护城河上填出几条小路。 箭雨打在盾车上,被湿土和稻草挡下,效果微弱。 一炷香后,就有云梯架上城墙。 县城城墙不高,不过两丈。 很快就有身手矫健的士卒攀爬而上。 城墙之上的守卫,冒着墙下的箭雨以及时而落下的大片石弹,倾倒沸水,烫的下方不少士兵皮开rou绽。 一时间,竟是维持了僵局。 紧接着,不少云梯被竹竿推倒,连同上面的士卒一起滚落,砸在下方。 数十人或死或伤。 林正阳面带寒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