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八章祭祀 (第2/2页)
面过一次,之后便不曾听闻。” 这文吏揣测着: “道正并不居住县衙,而是另有别院,在县北一处巷子里,城破时,那里倒不曾惊扰,只是现下怕是已经逃了。” 纵使不逃,这等朝廷培养的咒禁士,林正阳真未必敢放心用。 毕竟朝廷虽然一败再败,甚至丢了大半个北方,但到底帝统还在,中枢未崩,大致上还能勉强维持个体面。 朝廷的大义,还是要比林正阳这里小小名声要大得多的。 又念及近日以来,家人在坊间听闻的消息,以及那真金白银,和送上来的一张地契,这文吏大着胆子,提了一嘴: “将军,我倒是听闻县中有一异人,名翠屏先生,据说擅地理,懂风水,能观人面相,推算吉凶······只是这人与那曹贼有过交流,如今惧怕将军威名,只是躲在城外。” 林正阳不经意间,瞥了他一眼。 就是这一眼,令这文吏讪讪止住,几乎心都要跳出来。 生怕被扣上一个通贼的帽子,一把撸去身上官职,贬为白身。 没有心思理会这个收受好处,为人说话的小吏,林正阳在城内街道上,缓缓踱步。 身侧数步之外,便有甲士随行护卫。 那翠屏先生的底细,他麾下东西二卫,早有探子打探清楚。 翠屏先生,简贯,年三十有二,无家室,来历不明。 追溯其活动痕迹,最初出现,即在唐成县百里之内,为人看相为生。 因其十相九中,又有讲究,所言吉凶往往数日即见分晓。 不久就成为各地大户人家座上宾客,名声传扬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探子在继续追查时,发现少许不太明显的痕迹,疑似有人在刻意为其造势。 约莫五六年,周围郡县,便传扬“翠屏先生”之名。 其中意味,细细思量,不问可知。 林正阳的谍报机构,毕竟刚刚铺开,查到这里已经是他督促结果,再多的,也不能得了。 那幕后势力,明显断掉了许多联系,潜伏得更深。 许多有问题的行脚商、地痞、帮派人士,或出走或失踪,或被灭口。 到此无法继续追查。 然而林正阳私心揣测,倒有八九分把握,那简贯背后势力,推出此人,谋算的,应该就是脚下这道孱弱龙气。 如果仅仅是这样,那倒不是不可以合作。 换了谁占据此县,都有机会试着引动这道龙气。 他在名分上,也是可以的。 两方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想到这里,他下了命令: “既然是异人,不妨请来让本将一观,如真有灵验,本将又岂会吝啬区区一九品官身?” “本县百废待兴,正是用人之际,只要能忠勤于事,岂吝封赏?” “你将这话,替我带到!” “是!小臣定将话带到!” 这小吏眼前一亮,面有喜色。 带去这话,便算有了交待,那处必然还有曾丽。 想到这里,岂有不欢欣之意? 收受礼物,为人办事,本就是小吏营生之道。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林正阳深知吏治腐败,收受贿赂不可避免,也只能暂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真要深究,必然遭遇极大阻力。 哪怕是后世,公务员财产公示,喊了那么多年,都迟迟不能落实,何况在此世? 要想彻底断绝,几无可能。 明太祖朱元璋扒皮充草,可明朝巨贪还是屡见不鲜,由此可知。 只是虽然知道不可避免,真的见到了却实在是糟心。 心下又暗暗发狠,要在东西二卫之中,增设一司,专职打击贪腐。 养贪官如养猪,养肥了,就可杀之,充实国库! 小鱼小虾不可计较,但巨贪大贪如和珅者,不可放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