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五章人才 (第1/1页)
光阴荏苒,一转眼就过了半月。 县城之内,渐渐恢复了些许生机。 往来的行人,出入街道之上,只是街头巷尾等要道之处,多出一群配着红袖章的衙役。 他们腰间配着铁尺,足踏官靴,迈着步子,目光炯炯有神。 但凡有人当街偷窃、斗殴或行为不检,就有这等衙役,上前处置。 或罚钱,或拘留,间或有人不服,顿时就是劈头带脸一顿铁尺招呼。 虽是时日尚浅,但确实维护了治安。 民心渐渐安定下来。 梁习带着告身文书,一路行至县衙。 县衙侧门门房处,与他一般,身着青衣,戴着头巾,穿着寒酸者约有数十人。 都簇拥着,去看那白墙上张贴着的一张黄榜。 “咦,我中了!” 有人拍手笑着。 “我没有中,唉!” 也有人哭丧着脸,哀嚎着。 “上次户房招人,没有取,这次再不中,家里已经没有米下锅了······下一餐不知何处着落!” 说着这话的士子,面色焦黄,隐隐有些绝望,竟是扶着墙壁,垂首落泪起来。 梁习默默候着,一时间竟生出了同病相怜之感。 转而又是庆幸。 幸而自己数日之前就主动投递,那时投靠者不多,好歹取了一个名额。 因自家学过一点刑名之学,当时就报的刑房,隔日再去看时,果然取中。 虽说只得了书吏之职位,不入品级,但毕竟已经是六房之中一吏,按月都可领取粮米,已经足以糊口。 县衙招人,一般每两日一考,隔日出榜,榜上有名即可为吏。 吏、兵、户、礼、刑、工六房,如今已陆陆续续招满人手,如今不过是补录而已。 县衙虽大,正经的书吏却算入编制之中,有名额限制,未来不是没有机会晋升各方主事,那可是正经的从九品官身。 如今这些不能取中,却又不愿离去的士子,最终大约只能去选择成为“白役”。 白役不入编制,名额上限为一千五百人,实际就是衙役的候补,也就是衙兵候选。 县衙衙役通称“三班”,坐班皂隶、捕班快手、壮班民壮,以及一干正身白役。 白役既无编制,也无俸禄,平时只能拿微薄的“工食银”。 日后前途有限不说,路子也窄,更不是文人能轻易放下身段去做的。 没有过多关注,很快,就有书吏自内而出。 “梁书吏,请进,大人正在里面。” 这书吏领他转入刑房办公之处,此处已有十余名书吏各自忙碌。 唯有一人高居主位,坐在桌后。 约莫二十岁上下,身姿挺拔,隐隐有龙虎之姿。 梁习踏入正厅,就顿时心中一滞,察觉到那股无形威慑。 不愧是白手起家,传闻之中数日攻下县城的大帅。 此时林正阳尚未公开打出旗号,依旧称大帅,只打算等平稳过渡后,再提建号之事,因此都称大帅。 几乎在同时,林正阳也在打量这个主动投身而来的书吏。 只见此人约莫二十五六,脸色有些蜡黄,面颊消瘦,穿着简谱。 初一看,就透出一股寒酸之气。 此人顶上,白气稀疏,中央一根浓白色本命气冲出,约有两尺,又粗又壮,较之自己自然不可比较,但在半月以来所见众人之中,已经算的翘楚。 心中暗自叹息,林正阳感到遗憾。 果然天下大才,都不可能轻易屈于人下。 他如今占据一县,军力尚算可观,但依旧没有命格太高的人才前来投靠。 按照命格之说,本命白气,止于县级之吏,上限只有九品左右,再高便不能了,这是器量不足之故。 本命之气,反应的便是玄而又玄的才器、格局等等。 理论上,读书、学习,是可以提升个人才学,从而蜕变命格。 是以林正阳对不曾招揽到大才,也不是太渴求。 有固然大好,人才能壮大事业,但没有,自家也可培养。 眼前这梁习,便是一个好苗子。 本命虽也是白气,但却色泽浓郁、饱满挺拔,自顶上冲出两尺有余。 此气已接近白气的上限,实则已经是寻常小民本命白气的十几二十几倍。 稍加磨练一两年,熟悉政事之后,便磨砺出来,如再积累一些政绩,突破命格大有可为。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鬼神,九交贵人十修身。” 说的就是命格之道。 但凡常人能得其中一种或数种,改易命格并非难事。 命即出生先天条件,基因组成,家庭环境等,是生来就有,不必抱怨,这是不能自主的。 运即时代背景,现实境遇等,通常也是不由自主,很难把握。 风水即周遭自然环境,一般来说,地吉苗旺,宅吉人旺,但常人也用不上风水。 积阴德老生常谈。 读书广学,扩充才器,自然命理开阔,是一条上进坦途。 名,即名气,尤其好名气,久而久之也能改善命格。 相,相貌,体态丰满,红光满面,目光炯炯,吐词清晰,声如洪钟,相好得人缘。 相貌,仪表不注意,也会影响命格发展趋势。 敬神感应,感天地泣鬼神,头上三尺有神灵,常存敬畏之心,诚心敬神,不做亏心,也是改命之法。 果然能感通神灵,神力加身,改易命格也是有的,至少在这个世界是可行。 至于交贵人以及修身养性,这都不必赘叙。 实际上严格计较,修法入道,也可算入修身之列,同样可以突破命格,只是那已经是出世之法,不可普及。 以上这十条,已经说尽易命之道,一个人如能遵守这十条,必能改命! 小民白气衰微,不足一寸,可增进为一尺;色泽透明,可增进为色泽浓白。 天生贵命毕竟是少数,更多人还是后天打拼。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始终只是传说而已。 纵然是科举进士,也不可能上来就授予实职,也得在翰林院挂名,跟随着前辈们熟悉政事,数年后才会下放地方。 岂有不学而能者? 因此,林正阳只是点点头,见过就罢。 如今人手紧缺,六房主事官暂缺,都是他暂代职务。 许多政事,他也在熟悉之中。 别看一县很小,地方百里,却已经是一方小国,自成一体。 许多基层琐事,往往放大之后,就是天下大势缩影。 自打下县衙,接手政务之后,林正阳方才明白,古来成事者,为何往往都有治政郡县的经历。 不治一县,则不能治一郡;不能治一郡,则不能治一州。 朝堂乡野,都在这方寸之间。 县衙就是小六部,县城就是小京都啊! 几乎就是一个小朝廷,只是规模远远不足罢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