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八章异端 (第1/2页)
这领班女子说这些秘密时,林正阳只是笑而不语。 这些见闻,或许对凡夫是秘密,甚至有些毁三观,但对于如今已经悟道的他而言,不过是两下映证罢了。 悟道之后,许多境界不修而自证,不得而自得。 这就是见道之后的境界,一听就通,一通就会,一窍通来百窍通。 禅宗开悟,能通经典;普庵悟道,自说经咒。 成道之后,这些经典上能用文字解说的境界,通通都可触类旁通。 哪怕原先不修禅宗,不修密宗,不修气功,不修内丹的,到此道成之后,一样可以俯拾皆是。 个中玄妙,只有亲证者可以得知!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旁人哪怕也喝下同一杯水,因为个人身体心理状况,感觉也不会完全相同。 当下林正阳就回了一句: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功德也是心念,再无其余可称功德!” 在灵界虚空,一切世界、道场、神域以及各种现象,全部离不开意识作用的现象。 意识能量,在这里发起作用,形成依附道果的国土,这便是这里神国的由来。 因这里不是物质世界,所以也不受主世界那强大的压制,神通妙用,可以尽情展现。 《药师经》中,就描述了药师如来成道的经过。 门外人读此经,不过是信仰罢了,但在成道者来观,其中就隐隐点破了证道的关键: 东方琉璃世界药师如来在发愿修行时,他的愿力构成了愿行。 行就是行为,愿心实践成愿行。 也就是由意识修持成力量,然后形成一个依附国土。 《药师经》实际上是描述了这么一个意识作用于灵界,然后开辟小世界的过程。 若真有求道之心,于此章节句中,抛开那一些宗教性的修饰,直指根本,通篇《药师经》无非在说怎么发愿。 甚至发愿都不是目的,只是一个过河的筏子,整篇经文其实是在说修心,也就是意识。 求道人读经,如沙中淘金,得明白哪些是真知灼见,是前人不愿明示,只偷偷摸摸暗藏在经文之中的。 这需要一颗“疑情”之心,敢于质疑祖师,质疑佛陀道祖。 更进一步,不但要敢于质疑,更要有呵佛骂祖之胆魄! 对经文绝不可迷信,真理越辩越明。 不敢接受质疑的经典,统统不是真理之言。 当然,以上只对真正的求道者来说。 至于信徒,那无所谓······ 信徒不需要自我,不需要自己的道。 生前贡献信仰,遵循神的道路而行,多做功德,真的将身家性命全部寄托在神灵上······这就够了! 对信徒而言,经典一字不可易,一字不可改,深信不疑,越是虔信越好。 信到深处,无论行住坐卧,心心念念全是那个神,将自家心灵,彻底归于神处,乃至置神在父母、妻子、儿女之上,敢于为神而践踏世间一切法则,除那神之外再无真理······能做到这一步,便是一个圣徒。 这样的圣徒,也有道,死后化为圣灵,灵魂归于那个神。 假如那个神真实存在,且有能力、有意愿庇护信徒灵魂,那得一个死后归宿,没有问题。 这也算入道,可惜这个道,不是己道,是祈并者之道。 祈并者,自愿成为羔羊,成为奴仆,心甘情愿为神而奉献的道。 如真能行到极致之处,便是与神同行的圣灵······前提是那神果然许诺了与祂同在,那也算得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不朽。 只是,又有几人,能做到这个地步······如真能做到这种事情,何不自家自求己道,自家了脱生死? 如不是自家超脱难以做到,又有谁甘愿皈依,情愿奉献,寄托信仰于神灵? 这领班女子显然也是个博学的,听出了这句话的出处。 当下抿唇轻笑,微微露出个侧脸颊,那一瞬间眉眼间竟有一丝少女的雀跃: “您是在用大乘经典解释功德?” “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